小麦金针虫的特征习性 发生规律 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2-05-26 编辑:Carter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小麦金针虫是小麦种植期间出现的一类害虫,主要有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等,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小麦金针虫的特征习性、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小麦金针虫的特征习性、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形态特征

1.1 沟金针虫

成虫深栗褐色,扁平,密生金黄色细毛,体中部最宽,前后两端较狭。卵乳白色,近似椭圆形。幼虫黄褐色,体形扁平,较宽,胴部背面中央有明显的纵沟,尾节粗短,深褐色无斑纹。蛹体细长,乳白色,近似长纺锤形。

1.2 细胸金针虫

成虫黄褐色,体形细长,密生灰色短毛,有光泽。卵乳白色,近似椭圆形。幼虫淡黄褐色,细长,圆筒形,胴部背面中央无纵沟,尾节圆锥形,背面基部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并有4条深褐色纵沟。蛹乳白色,近似长纺锤形。

2、发生规律

2.1 沟金针虫

3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深20~80 cm处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4月为活动盛期。4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期,幼虫期很长,直到第3年。

2.2 细胸金针虫

需2~3年1个世代,成虫活动能力强,对刚腐烂的禾本科草类有趋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经过8~21 d发育成幼虫。5月下旬10 cm土温达7.8~12.9 ℃时危害最盛,7月上中旬土温达17 ℃时逐渐停止危害。

3、生活习性

3.1 耕作栽培制度

耕作粗放地区、间作套种面积较大地区及荒地、杂草丛生的地段,因耕翻较少,金针虫能安全地完成生活史,所以金针虫发生较重。而精耕细作地区,因麦收后及时伏耕,加重了机械损伤,蛹室及蛰后成虫的土室遭到破坏,部分成虫、幼虫、蛹被翻至地表,使其死亡率增加,所以发生较轻。

3.2 土壤湿度

金针虫不耐土壤干燥环境,喜湿润,在干旱土壤里危害很轻,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

3.3 土壤温度

金针虫适宜在较低温度下生活,早春回升危害早,秋后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土壤平均温度在10~15 ℃时为危害盛期,20 ℃时停止危害,冬季潜伏于深层土壤越冬。小麦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易受金针虫危害,以早春受害最重。

4、金针虫发生严重的原因

一是对金针虫发生条件了解和认识不足,防治不当。二是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推广,秸秆还田面积不断增大,土壤肥力提高,给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三是近年来10月降雨偏少,土壤湿度利于其活动,农田管理粗放。四是小麦播种后至冬前气温偏高,有利于金针虫地下活动。

小麦金针虫的特征习性、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5、综合防治方法

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田间管理特点,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采用化学防治,采取播种期防治和生长期防治相结合,成虫防治与幼虫防治相结合,人工诱杀与药剂治虫相结合的措施,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5.1 农业防治

一是搞好中耕除草,精耕细作,深翻地,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二是选用抗病、抗虫的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三是开好排水沟,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四是在播种前,撒施杀虫的药土。五是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

5.2 药剂防治

可采用如下药剂防治:①用50%辛硫磷乳剂1∶100倍液或48%乐斯本(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拌种。②用50%辛硫磷乳剂3 000~3750 g/hm2、20%吡虫啉乳油3 000~3 750 g/hm2,或5%乐斯本颗粒剂30~45 kg/hm2、50%辛硫磷粉剂37.5~45.0 kg/hm2,拌细土375 kg/hm2播前撒施耘地或顺垄条施。③毒饵诱杀。用豆饼碎渣、麦麸等,拌和90%晶体敌百虫1份,制成毒饵,具体用量为15~25 kg/hm2。

    标签: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