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对花生的危害较大,一般病株产量损失达30%以上,病级高的植株基本绝产。而且,该病近年来呈现逐年加重的发病趋势,农户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控。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花生白绢病的生态控制和药剂接力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供农户们参考。
1、地块选择与土壤整理
1.1 地块选择
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不仅根系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而且果针也需入土结实,因此,种植花生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能排能灌的沙质轮作地块。严禁在连作3年以上的地块种植,防止齐整小核菌在土壤中连年累计,形成充足菌源。
1.2 土壤整理
1.2.1 土壤改良
具体土壤改良措施有:一是深耕改土。深耕可打破犁底层,加深熟化耕作层,促进花生根系发育、增强土壤抗旱、耐涝能力,减轻杂草病菌危害,进而促进花生生长发育。深耕适宜深度为25-30厘米。二是压沙改良粘土。过粘的土壤虽然保肥水能力强,但通透性差,不利于形成健康壮苗。且后期雨后易涝导致烂果,干时坚硬,不利于收获。压沙量因具体土质而定,一般情况下每亩以10-20方为宜。方法是将沙均匀铺撒在土壤表面,再深耕、耙平或用旋耕犁进行浅旋耕,使结果层土沙混合均匀。
1.2.2 土壤消毒
结合春耕生产,深翻行间土壤,并用70%甲基硫菌灵或40%甲基立枯磷2-3kg/亩,加细土拌匀后撒于土中,以消灭残留病菌。
2、清洁田园
一是秋后将病残体彻底清除田间,不留残茬,以消灭菌源,可使生长期不发病或迟发病;二是花生生长季节及时拔除发病枝叶或整株,烧毁病残体,以减轻病菌积累和传播,控制流行速度和程度。
3、科学选择良种及种子处理
3.1 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适宜,比较早熟,株型紧凑,矮杆抗倒,结荚集中,抗耐病性较强的优质品种,是预防减轻白绢病发生的一项措施。
3.2 种子处理
3.2.1 晒种与剥壳。为提高种子活力和减轻病害发生,播种前要带壳晒种,选晴天9-15时,在干燥的地方,把花生平铺在席子上,晒2-3天。剥壳时间以播种前10-15天为好,剥壳后要经过认真筛选分级和晒种,剔除发霉和秕种。
3.2.2 药剂拌种。近年来由于花生重茬导致的花生白绢病等病害,以及后期蛴螬、金针虫、蝼蛄导致的虫害是花生减产的主要因素,因此选择药剂拌种十分重要。要求用40%卫福、20%甲基立枯磷,或2.5%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2%-0.4%混拌,并在薄膜或盆内搅均。拌种后禁止暴晒,阴干后保存备用。
4、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
由于花生生长中后期果针入土,不宜施肥,因此,花生要施足基肥。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以满足全生育期对大量元素N.P.K的需求,后期再补充钙、硼、钼等微肥。科学合理使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锌肥、钙肥及生物菌肥,既能培肥地力、调节土壤养分,使花生植株营养平衡,又可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白绢病菌繁殖发育,促进花生植株及根系更健壮生长,达到增强和提高抗病能力、控制白绢病危害的目的。最佳施肥水平为有机肥亩3000-5000kg,草木灰500kg,N 8kg,P2O5 6kg,K2O 5.5kg,硼肥1 kg。
5、起垄覆膜播种,合理密植
4月15日左右,5cm地温稳定在l5摄氏度以上时播种。播种时土壤持水量要保证在70%以上。密度亩8000~l0000穴,播深4-5cm。播种覆土后每亩用乙草胺l00~l50g加水50kg喷酒垄面和垄底防除杂草,覆盖地膜,地膜四周用土压紧封严。 起垄栽培花生能疏松土壤,加厚耕作层,有利于果针下扎,便于排水,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覆盖地膜具有增温保墒、改善田间小气候的作用。这样可减轻白绢病的发生,增产效果显著。
6、加强管理,促控结合,切断传播途径
建立良好的田间排灌系统设施,加强病田流水管理,雨季能排,不积水;旱时能灌,旱涝保收,切断病原菌通过流水传播的途径;在花生主茎有12片叶,株高25cm以后,是花生整个生育期内最重要的时段,此时主要目标是要让花生生花多而齐,针多,无病斑,旺而不疯。即控制茎节生长速度,缩短节间,促进荚果充实饱满,又要抑制徒长,防止倒秧,以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创造有利于花生健壮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小气候条件,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菌侵染机会,控制白绢病的发生与危害。
7、田间施药,化学防控
一般于7月上旬在发病前或发病初开始用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药剂可混配使用或交替使用,最大限度控制白绢病发生流行。药剂可选用丰洽根保600-800倍液或50%扑海因、40%菌核净、50%多菌灵或43%好力克,每次亩用药200-300g,并注意相连地块要步调一致、协同防治,控制病菌残存、繁殖和扩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