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 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花生茎基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花生生长的病害,在花生种植地区平均发病株率5%,严重地块发病株率10%~15%,一般减产5%~15%,重者减产30%,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种植花生的经济效益。本文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上进行了深入探讨,供大家参考。

花生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1、花生茎基腐病发病时期及症状

从花生出苗期至成熟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花生的子叶、根和茎,以根茎部和茎基部受害最重。重病地块,花生发芽后出苗前就可感病,造成烂种。苗期发病,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受害子叶变黑褐色干腐状,然后沿子叶柄侵入根颈部,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地下根颈处,产生黄褐色水浸状的不规则形病斑,然后病斑向四周扩展,最后绕茎或根颈1周形成黑褐色病斑,使输导组织破坏,维管束变黑褐色。发病初期地上部叶色变浅,中期叶柄下垂、复叶闭合,翌晨复原,病情严重后全株萎蔫。干燥时,病部呈琥珀色下陷,纵剖根颈部,髓呈褐色干腐状,中空,黄褐色枯死;湿度大时,病株变黑腐烂,病部生黑色小粒点,病部皮层易脱落,纤维外露。成株期发病,主茎和侧枝的基部变黑褐色,并向中部蔓延,使病部以上部分枯死。近2年来,兴城地区一般花生播后30~45d,即5月下旬开始出现死苗现象,6月中旬进入第1次发病盛期,如果气候条件适宜7月中旬到8月上旬又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

2、花生茎基腐病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浸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大风、施肥或农事操作来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3、发病原因

花生茎腐病的发生流行同种子、天气、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种子带菌及品种老化。通常不霉捂的种子带菌率为2%左右,而霉捂的荚果带菌率可达37%以上,籽仁带菌率可达65%以上。从发病重的地区调运花生种子往往带菌率高,容易传播病原菌。另外,多年延用常规品种白沙1016,忽略花生品种的提纯复壮,造成品种老化,抗病性差。

(2)气候条件。温暖多雨,土壤湿度大,或大雨骤晴,土温变化剧烈;气候干旱,土表温度高,植株受灼伤,往往易诱发该病;干旱15d以上,又遇连阴雨天气,更容易显症状;收获期雨水多,种荚未充分晒干就入库,或入库后保管不善造成种荚发霉,种子生活力降低,种子带菌率增加,播种后易发病。

(3)栽培管理。兴城市花生田多为丘陵、山坡、二高地,土质瘠薄,与其他作物倒茬困难,多年连作,使得土壤养分单一,导致花生抗病力差。因此,连作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或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发病较重;早播花生较迟播的发病重。由于土壤多年单一施用化肥,多数农户不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土壤通透性差。导致花生长势弱,抗病力差。

花生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4、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作种用的花生要在霜前及时收获,及时晒干,并存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发潮变霉。播种前要精选无病种子,晒种2~3d,防治种子霉捂。

(2)合理轮作。可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谷子等轮作,避免重茬和迎茬。

(3)深翻改土,增施农肥。花生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地,以消灭部分越冬病菌,施用腐熟肥料。凡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及牲畜粪肥,不能直接施用,一定要沤制腐熟,尽量减少菌源。

(4)加强田间管理。在花生生长季节,要及时中耕除草,促苗早发。生长健壮,增强花生抗病能力。

(5)药剂防治。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拌种、浸种或喷雾。拌种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015%~0.020%拌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先用喷雾器将药液喷洒在种子上,使种子着药均匀,边喷边翻动,拌后不可放置过长时间,以免影响种子发芽率。浸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0.5%浸种,用水25~30kg,将药粉在水中混合均匀再加入50kg种子浸24h,并翻动几次,使种子将药水完全吸干即可播种。喷雾的效果比浸种和拌种的效果差一些,但可作为预防花生苗期发病的一项补救措施。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克菌灵500~8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于齐苗后、开花前和盛花下针期分别喷淋药剂1次,着重喷淋茎基部,基本可以抑制该病的扩展蔓延。

    标签: 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