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时间:2023-02-10 编辑:Devi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纹枯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玉米生产中常年普遍发生,尤其是在雨水较多、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年份和地区发病更重,不仅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大流行年份还会造成绝产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我们通过生产实践和科研试验,基本摸清市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现介绍如下: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病害发生情况

1. 发病特点玉米纹枯病,俗称“花脚秆病”“烂秆瘟病”,是玉米春播、夏播栽培中较为严重的病害,其寄主甚广,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染水稻、小麦、高粱、棉花、大豆等多种作物。该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侵染叶片、苞叶和果穗。玉米拔节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先是茎基部的叶鞘感病,后侵染叶片并向植株的上部蔓延。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苞叶、果穗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发病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多藏于叶鞘内,随玉米秆收获掉入土壤越冬,如不及时对土壤进行消毒,来年将会侵染玉米新苗导致发病。

2. 发病规律玉米苗期一般很少发病,多数在喇叭口至抽雄期开始发病,抽雄后开始扩展蔓延,吐丝期发展较快,灌浆至成熟期垂直发展最快,是为害的关键期和重灾期。在,5月上旬玉米进入喇叭口期茎基部叶鞘开始有水渍状病斑,5月中下旬拔节时病斑明显,6月上中旬抽雄期病害加快,6月中下旬吐丝至成熟期是为害加剧期和最严重时期。为害期通常在45天左右,最严重为害期约有20天(高志强,2013)。玉米田发病率常在13.6%~80.5%之间,产量损失在10%~30%之间。

二、病害日趋加重的原因

1. 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逐渐增多,在非正常气候条件下,植株抗逆能力下降,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2. 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抗病性差目前生产上使用的玉米品种多为单抗性品种,种质遗传基础狭窄,抗源单一,大部分品种对大、小斑病有一定的抗性,但缺少对玉米螟、纹枯病抗性强的品种,一旦病害流行,就会造成严重损失。

3. 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不适宜由于目前劳动力越来越短缺,栽培多采取免耕和浅耕法,保护了病原菌,而且偏施氮肥使得玉米营养生长过旺,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植株抗病性减弱,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加上种植密度大,给喷施农药防病带来很大难度。

4. 假冒伪劣农药的使用生产上不少农民使用过期农药,还有很多人购买的是假冒伪劣农药,使用后起不到防病效果,还贻误了最佳的防治时机。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三、综合防治措施

应遵循“抗病品种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是关键”的综合防治原则。

1. 加大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选用具有强抗、高抗、耐病特性的玉米品种,即便田间发生了纹枯病,由于植株抗性强,仍然可以生长良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鉴于目前抗纹枯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较少,今后应加大此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

2. 以农业措施防治为基础

①科学整地施肥。播种前要深翻土壤,减少表层土壤中菌核的数量;合理密植,注意排渍降湿,均衡施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避免植株生长过旺,提高抗病力(高德武,2013)。

②合理轮作倒茬。在有纹枯病为害的土壤上连作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病害加重,所以应尽量避免同一地块重复种植玉米(高德武,2013)。

③搞好田间卫生。田间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早剥离病叶,晒干烧掉或深埋,控制病菌的蔓延,并注意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病原寄主。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

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农技部门要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认识到纹枯病防治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纹枯病的识别要点和防治方法,在病害高发期最好能进行现场防治方法示范,使病害防治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4.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2%的浸种灵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当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400~500毫升,或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克,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隔7~10天再喷1次。为促进病苗恢复,增强植株抗病力,防病时可加入408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喷药前一定要将已感病的叶片及叶鞘剥去(这样防治效果更佳),喷药重点是玉米植株基部。

    标签: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