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 特征 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

时间:2023-07-09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是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虫害,一般能够导致玉米减产10%-30%,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针对这种情况,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供大家参考。

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

1、分布与危害

截形叶螨的分布很广,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总体上北方重于南方。其寄主有玉米、蔬菜、瓜类、豆类以及花卉、果树、林木等。二斑叶螨传播蔓延迅速,繁殖能力强,目前已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猖獗发生,可为害豆类、瓜类、苹果、桃、梨和多种蔬菜及大田作物。近年来由于延边地区相对干旱,气温稍高,延吉市大田玉米普遍遭受截形叶螨的危害,虽然没有达到严重发生的程度,但有螨株率达100%。而在延边大学农学院温室和大棚内种植的玉米却同时遭受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严重危害。这2种叶螨在短短1个月时间内发生并迅速蔓延,不仅造成有螨株率达到100%,而且所有玉米品种的被害叶率也达到100%,虽然有些品种相对抗螨,叶螨发生量较少,但不少感螨品种受害特别严重,提前20~30 d受害枯死。

2种叶螨都以成螨、若螨及幼螨群集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喜欢在玉米的叶背主脉两侧凹进处取食,先取食下部叶片,以后随着玉米的生长逐渐上移为害,受害处呈现黄色斑点,后斑点逐渐连片,形成大量失绿斑点,后渐渐褪绿变为黄白色及红色,影响光合作用,最后干枯、脱落,甚至整株枯死。

2、形态特征

2.1 截形叶螨

雌螨 背面呈卵圆形,体长0.42~0.56 mm,宽0.26~0.33 mm。体红色,仅在眼的前方呈淡黄色。体躯两侧有2对黑斑,前面1对较大,后面1对较小位于末体两侧。

雄螨 背面呈菱形,比雌螨小,体长0.38~0.42 mm,宽0.21~0.23 mm,体红色或淡红色。

2.2 二斑叶螨

雌螨 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0.43~0.52 mm,宽0.30~0.32 mm。体色通常呈绿色或黄绿色。体躯两侧各有黑斑1个,其外侧3裂,内侧接近体躯中部,极少有向末体延伸者。

雄螨 背面略呈菱形,比雌螨小。体长0.37~0.42 mm,宽0.19~0.22 mm。体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

3、发生规律

2种叶螨在吉林省1年发生约6~8代。以受精的雌成螨在寄主植物的树皮裂缝、枯枝落叶或土缝中越冬。截形叶螨于翌年4月中旬气温达到10 ℃时,越冬螨在早春杂草上开始活动。5~6月份主要活动在风花菜、牵牛花、皱叶羊蹄等杂草上为害繁殖。6月末开始迁入菜地为害。在大豆和玉米等大田作物上的为害期一般是7月中旬到8月末。9月上旬开始越冬。二斑叶螨也于翌年4月中旬气温达到10 ℃时,越冬螨在早春杂草上开始取食活动。当平均气温升至13 ℃左右时,开始产卵,由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速率比截形叶螨要快,经过15 d左右即可孵化。4月末至5月初为第1代孵化盛期。5~6月份在杂草上为害繁殖,6月中旬气温高于20 ℃,开始向玉米上转移,数量逐渐增加,6月底至7月初进入激增期,高温时发育迅速,每8~10 d就可完成1代。7月中、下旬至8月份为全年为害高峰期,也是玉米受害最重时期。9月初当气温降至17 ℃以下时,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9月中旬当气温进一步下降至11 ℃以下时,出现越冬滞育型雌成螨,陆续寻找越冬场所越冬。   2种叶螨在玉米上先为害下部叶片,后逐步向上迁移,主要是靠爬行迁移。雌螨一生只交配1次,而雄螨可多次交配。交配后1~3 d雌螨即可产卵。卵散产,产于叶背面。截形叶螨日产卵3~20粒,一生可产100粒左右,孵化率达95%左右;二斑叶螨日产卵3~14粒,平均产卵约70粒,最高可达200粒。

4、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4.1 气候对叶螨的影响

据研究,在15 ℃下,截形叶螨卵的孵化率及幼螨的存活率都极低,而温度在25~35 ℃时,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最有利。叶螨类在高温干旱的年份发生严重,因为高温干旱导致植物缺水,使螨类吸食的汁液浓度高,营养丰富。同时高温干旱加快其生长发育速度,有利于种群增殖。而低温多湿年份发生较轻,特别是连续阴雨天,由于雨水有直接冲刷作用,并且阴雨天气容易诱发疾病,造成种群数量下降。

4.2 天敌对叶螨的控制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玉米田害螨天敌具有种类多、捕食量大、控制力强等特点。螨类的天敌有捕食性和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有捕食螨、食螨隐翅虫、草蛉、瓢虫、食螨瘿蚊、花蝽及食螨蓟马等;寄生性天敌有真菌、细菌及病毒等。这些天敌对害螨种群的消长起着重要作用。如能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可大大减轻危害。

4.3 寄主植物的抗螨性

叶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力与寄主的种类、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况及形态特征等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截形叶螨幼螨期、产卵期、产卵后期和世代历期在4个不同玉米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而其存活率、成螨寿命、产卵量及增殖率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玉米品种主要影响截形叶螨的存活和繁殖,而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大。

寄主植物的抗螨性主要包括直接与间接防御。直接防御,首先是产生有毒的次生化合物,对叶螨有防御作用;其次是产生防御蛋白,降低叶螨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再次是改变自身的营养状况使害螨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干扰害螨的正常生长发育。而间接防御,主要是很多植物被害后,通过释放挥发性物质来吸引昆虫天敌,使害螨遭受天敌的捕食攻击。

4.4 农药的干扰作用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可导致叶螨的猖獗危害。研究表明,在经常使用杀虫剂、杀螨剂的化防园,害虫与天敌间的数量反馈机制因农药干扰而失调,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在未受干扰的自生园和生防园内,天敌对害虫具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广谱性杀虫剂的长期、大量及频繁使用,严重杀伤螨类的天敌,破坏其自然控制作用;其次有些农药对叶螨具有刺激发育和生殖的作用,使雌螨寿命延长、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提高;再次化学农药不仅使害螨产生抗药性,有时还产生交互抗性,防治更加困难。

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

5、综合治理

5.1 指导思想和防治适期

叶螨的防治,应落实“以田内防治为主,兼顾田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利用天敌的控制作用;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机,积极用药防除”的综合治理指导思想。

叶螨的具体防治指标,当7月上中旬,玉米有螨株率50%,或枯叶率20%,或单株三叶螨量达125头,应开始防治。在玉米地应从7月初开始注意观察,当害螨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控制害螨的种群数量。

5.2 防治措施

5.2.1 农业防治 选育和推广抗螨品种,从源头上可以控制和减轻害螨的危害。加强栽培管理措施,提倡收后的秋翻或播前的春翻,压低越冬螨虫基数。加强水、肥管理,通过喷水增加湿度,创造不利于叶螨生存的环境条件,可以减少部分害螨。适当采取措施晚播玉米,不仅可以减轻叶螨的危害,还有利于发挥塔六点蓟马等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5.2.2 生物防治 在农业生态系中,害螨的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自然控制作用也显著,因此要尽量选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同时,在田间应适当混种或间种大豆、苜蓿等植物,改善生态环境,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在延边地区已经发现捕食螨、瓢虫、草蛉及塔六点蓟马等多种天敌昆虫,其中,大田玉米截形叶螨的优势天敌为塔六点蓟马,而大棚玉米二斑叶螨的优势天敌为捕食螨。这些天敌在田间的种群数量少,发生滞后,因此,通过开展人工饲养研究,增加种群数量,做到随时、随地进行生物防治。

5.2.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应充分考虑保护天敌和减缓抗性产生。施药时要尽量用选择性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而且避开主要天敌大量发生期,以保护天敌。为减缓抗性产生,要注意杀螨剂品种的轮换使用,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具体药剂有2.5%菜喜悬浮剂1 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8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1 000倍液、2.5%华光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由于叶螨体型微小,发生密度较大时在叶子的正反面均有分布,因此,喷药时要做到均匀,植物的上、中、下叶以及叶面、叶背均要喷到,避免出现死角。螨类在发生时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应隔7 d喷1次,要连续2~3次。

    标签: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