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症状 传播途径 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3-10-25 编辑:Berg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甘薯根腐病属于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俗称鸡爪根、姜枝病。感染该病之后,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绝收无收,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甘薯根腐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甘薯根腐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1、发病症状

甘薯根腐病在育苗期和大田生长期均可发病,发病时根尖发黑、腐烂。薯块地下茎被侵染后,生成黑斑,害病部位多次表皮开裂,皮下组织变黑而疏松。重病植株的根部全烂;病轻的地下茎靠近地表处还能发出新根,但多不能形成薯块或薯块小而少。薯块感病后变畸形,表面上生有大小不一的椭圆形黑褐色病斑,生长中后期薯皮龟裂,容易脱落。皮下组织变黑疏松,患病部位与健康部位交接处形成1层新皮。储藏期间病斑不扩大,病薯不硬心,熟食没有异味。

1.1 苗期症状

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现黑褐色病斑,严重的不断腐烂,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色逐渐变黄,拔秧时易自病部折断。

1.2 大田生长期症状

地下部:大田生长期根系是病菌侵染的主要部位,初期先从根尖或根中部形成黑褐色病斑,后蔓延至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腐烂,发病轻的地茎还能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块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烂。地上茎:病株茎蔓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叶梗变粗,叶片增厚、皱缩、发黄、变脆,遇干旱或日晒叶片萎蔫,由下向上干枯脱落,最后仅剩生长点2~3片嫩叶。感病早的重病株不分枝,主蔓干枯以至全株枯死,导致绝产和绝收。轻病株入秋气温下降,茎蔓仍能生长,每节叶腋处能抽薹开花,薯块产量极低。

2、病原

甘薯根腐病的病原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其无性阶段为镰刀菌属,有性阶段为丛赤壳属。其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厚垣孢子近球形,淡黄至棕黄色,表面光滑或有瘤状突起。菌核扁球形,灰褐色至灰紫色。

3、传播途径

甘薯根腐病是典型土传病害,但病残体、土壤和带菌有机肥也是重要初侵染源,带菌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甘薯根腐病病菌借助土壤传播,病菌分布以耕作层密度最高,发病也重;田间病害扩展主要靠流水和农事活动。遗留在田间的病残株也是初次侵染来源;用病株喂猪,其粪便仍能致病;带病种薯也能传病。

4、发生规律

甘薯根腐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茬口、土质、气象密切相关;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重;夏甘薯发病重于春甘薯;连作地发病重于轮作地;晚栽发病重于早栽地块;砂壤瘦地发病重于土壤肥沃地。发病温度范围21~31 ℃,最适温度为27 ℃左右。土壤含水量10%以下,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品种间耐病程度有明显差异。

甘薯根腐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5、防治技术

5.1 选用抗病品种

精选无病块根作为种薯。高产抗病品种主要有商薯19、徐薯18、豫薯13、??薯3号、鲁薯3号、鲁薯4号、鲁薯7号、短蔓红心王甘薯、皖84-559等。品种的抗病性往往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会有所减弱,因此应注意坚持年年提纯复壮,选择使用年限较短的种属种苗。

5.2 增施有机肥料与钾肥

适时早栽,栽种无病壮苗,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与钾肥,适时浇水。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

5.3 轮作换茬

避免连作或与番茄、辣椒、马铃薯等作物连作。连作年限越长,土壤带菌量越多,病害越重。实行甘薯、花生、棉花、芝麻、玉米、高粱等轮作,有较好的防病保产作用。轮作年限要以发病程度而定。据试验,轮作3年的病地仍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因此,重病地块轮作年限应适当延长。

5.4 清洁田园,杜绝粪类传病

平时将田间病株就地收集并深埋或烧毁。收获时,对病薯及病地的秧蔓,进行妥善处理。严禁将病薯随地乱丢或沤肥。

5.5 建立三无留种地,杜绝种苗传病

建立无病苗床(用无病土,施无菌肥,选用无病、无伤、无冻的种薯),并结合防治甘薯黑斑病,进行浸种和浸苗;选择无病地块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地(选无病地、栽无病壮苗),培育无病种薯。

5.6 药剂防治

一是种薯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药液浸种薯3~5 min,1 kg药液浸种薯10 t,晾干后入窖。二是药剂浸苗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灵250~300倍药液,浸蘸薯苗基部深6~10 cm,时间为2~3 min。三是灌根处理。用96%恶霉灵3 000倍药液灌根、处理土壤,同时也对甘薯黑斑病防治效果较好。

    标签: 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