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学名〕PythiumspinosumSawada.P.ultimumTrow 〔寄主作物〕豆薯、蚕豆等多种豆科植物。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块根。块根发病初时在表面产生黑褐色略凹陷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向薯肉内部发展,可深入薯内约1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层。致病菌为棘腐霉和终极腐霉,前者孢子囊球形或梭形,平滑或有刺状突起,顶生或间生,萌发时生1~3个芽管,未见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无色,后者孢子囊球形,近球形,多间生,个别顶生或切生,卵孢子球形,无色,不充满藏卵器。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腐烂分解后卵孢子散落在土壤中存活。同时,病菌还能以菌丝在病残组织上营腐生生活并产生孢子。病菌多由伤口侵入,条件适宜病情发展很快。病害发生和土壤温、湿度密切相关。一般土壤低温、多湿时,易发病。田间多雨,地面积水病势发展。地下害虫重发病亦重。 〔防治措施〕(1)选用早沙葛、顺德沙葛等优良品种。(2)选地势高燥,土质疏松,肥沃地块种植,高畦或高垄栽培。(3)施足腐熟粪肥。雨季做好清沟排渍,勿使地面积水。(4)注意中耕除草,彻底防治地下害虫。(5)发病初期及时用15%庄园乐水剂2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绿亨1号3000倍液喷淋植株茎基部或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