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张山营镇:王秀华从渔民到果农的甜美生活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从官厅水库里打鱼的青涩少年,到建筑队的水暖工,再到6亩葡萄园的主人,今年48岁的张山营镇前庙村农民王秀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浪潮演绎了三段截然不同却又各有精彩的人生故事。

  1980年,14岁的王秀华跟着哥哥到官厅水库里打鱼,除去上缴的部分,平均每天能挣两块钱。“打鱼苦啊!”如今,王秀华仍感慨万千。每年3月开河,王秀华就和哥哥划着小船到三、四十里外的卧牛山附近的湖边打鱼。“那儿水面宽,鱼多。”在湖边,王秀华和哥哥搭了一间土坯房,从春到冬,一住就是9个月。每天下午,王秀华把渔网下到湖里,第二天早晨再拉起来,半夜还得起来查看几次。“天一冷特受罪,湖边的风又冷又硬,一下子就把人吹透了。”王秀华回忆说。最让王秀华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年春天开河时,兄弟俩划着船往湖里去,那天风大,小船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湖水泼进船里,马上结成薄薄的冰碴儿。那一刻,王秀华慌了,他甚至感到了绝望,脑海里不断出现翻船的景象。尽管王秀华兄弟最终平安到达了卧牛山,但这次经历却让哥俩时常感到后怕。

  虽然充满艰辛甚至危险,但打鱼的生活王秀华还是坚持了7年。打鱼的收成好坏难测,一网起来,最多的时候能有100多斤,这一天能挣上二、三十块钱,糟糕的时候可能一条鱼也没有。在王秀华打鱼的日子里,他家省吃俭用,才盖起了新房。

  日子一年年过去,湖里的鱼越来越少。尽管王秀华坚守着打鱼的规矩,渔网网眼开得大,让小鱼漏网而出得以正常繁衍,但渐渐地,官厅水库里打鱼的人多了,用电、用药的也多起来,湖里的鱼逐年减少。1987年,看到打鱼挣钱越来越少,王秀华选择了上岸。

  那个年代,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很吃香。只会打鱼的王秀华看准这个,便到建筑工地当一名学徒工,学电工和水暖工的手艺。当学徒工一天能挣5块钱,“虽然比打鱼好的时候挣得少,但稳定,总算下来挣得还要多些。”王秀华勤快,不怕吃苦,也不怕吃亏,别人不愿值夜班,他值。这样,他不仅挣钱多些,手艺也学得更精更快。不久,王秀华出师了,每天能挣13块钱。

  建筑工人一当4年,这期间,王秀华结婚了。婚后回到村里生活。回村的头一年,王秀华种玉米。但种玉米收入少,他便盘算起别的出路。当时,前庙村正准备发展葡萄产业,动员村民种葡萄,王秀华心动了。“开始心里也含糊,毕竟没种过,但还是想试试。”就这样,王秀华种起了葡萄。如今,他已成了葡萄种植大户。

  前庙村种植的是引自辽宁省锦州市的红提,起初,消费者只认美国红提,美国红提卖18元一斤,前庙红提的收购价只有2元一斤。无奈,前庙村决定闯市场。于是,王秀华和村里的几个人一起到北京四道口水果市场批发红提。那些日子,他们早出晚归,甚至住在市场里。渐渐地,前庙的红提受到市场的认可,价钱涨了上来,前来收购的商贩也越来越多,农民可以在果园边卖出自己的葡萄了。

  2005年,前庙的葡萄产业风生水起时,王秀华听到了官厅水库禁渔的消息。此时,他既感到庆幸,也感到欣慰——庆幸的是自己早见先机,有了新营生;欣慰的是禁渔后,官厅水库里的鱼可以好好地繁衍生息了。

  随着延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美丽延庆、北京画廊”的名气越叫越响,张山营葡萄也越来越有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收购商早早等在果园边。前不久,2014世界葡萄大会召开期间,前庙葡萄的采摘价竟然高达80元一斤,果农们享受到了延庆经济发展、生态涵养的成果。期间,湖里打过鱼、上岸打过工的王秀华笑得格外开怀。

  如今,王秀华正琢磨着怎么能让自己的葡萄直供超市或市民家中,从而让自家的甜美生活更上一层楼。

    标签: 打鱼 葡萄 官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