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品牌火了密云一条街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华灯初上,京郊的乡村渐趋平静。昨晚8时,记者走进密云县溪翁庄镇鱼王美食一条街,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30多家以“吃鱼”为品牌的民俗饭店大都没有打烊,游客们围坐在饭桌前谈笑风生,尽情品尝着农家美食……

  “今晚俺家来了两桌客人,奔着吃酱炖大鱼头来的。”位于鱼王美食一条街中间的“刘老五”饭店老板乐得合不拢嘴,笑得满脸堆褶儿,“明天上午,游客订了6桌饭,招待完今晚的游客后,后半夜得赶紧备明天的饭菜。”

  “刘老五”的生意火爆在鱼王美食一条街上并非个例。在这条街上,刘老五、祝西保、闫春泽……这些做“吃鱼”生意的民俗饭店创业者们,经过几年打拼,在做鱼方面各有绝活儿。正是他们带动了当地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成就了吃鱼品牌,“火”了一条街。

  随着吃鱼品牌的发展壮大,刘老五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他们的年纯收入少则三五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凡事先苦后甜。”回想这条街的发展和自己经营饭店的经历,刘老五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刘老五是溪翁庄镇金叵罗村人。12年前,脑子活泛的他在密云水库3号坝旁开起了饭店。“抬眼是水面,出门是湖水,吃的鱼都是现从水库捞上来的鲜鱼,那会儿一天能来二三百人。”刘老五说,他住在库区旁,又有一手好厨艺,开业第一年就挣了10万余元,当年在县城买了楼房。2002年,为保密云水库净水,县里禁止在库区内开饭店。为顾全大局,刘老五义不容辞地停止了饭店经营,在家一“憋”就是半年多。

  “不能就这么干耗着。”2003年,他选中走马庄村一片杏园,租了3亩地,饭店重新开张。当时,刘老五只盖了几间简易石棉瓦房。那时,他心里直犯嘀咕:“原来饭馆开在水库边,客人多;现在离水库远了,游客还买账吗?”让心里没底儿的刘老五想不到的是,客人对吃鱼的热情丝毫未减,营业第一天就接待了26桌。刘老五的心里一下敞亮起来。但好心情没持续多久,他又有了烦心事——村里水、电等配套跟不上。原先守着水库,老五压根儿没想过要为水发愁,可到了新址,一条街都没有水,四五家饭店合用一个水井。第二年,刘老五自己花钱打了井,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是饭店外的路和灯都不完善。

  2006年,镇政府提出在保护水库资源环境前提下,对已初步成型的鱼街进行整体打造,对外招揽商户在鱼街投资特色饭店,形成美食一条街。近6年来,该镇累计投资5600万余元,改善供水、供电、排水等硬件设施,还结合渔村文化,为每家饭店打造“家家门前有条船”的牌楼景观。

  “当初搬这儿来,心里真没底,但现在通过努力,加上政府支持,真是充满了信心。”对于未来的发展,刘老五信心百倍。

  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鱼王美食一条街上的“外来客”——53岁的闫春泽。他是第一批镇招商政策吸引来的饭店老板。老闫家住东城,2006年来到鱼街成了经营者。现在他经营的“乡情生态园”是鱼街上面积最大、一次接待人数最多的饭店。

  “过去,我是来鱼街吃鱼的常客,现在我成了鱼街上的小老板,当上游客的服务员,很有成就感。”老闫幽默地说。回想起2006年初来乍到时,老闫只租了100来平方米的院子,起名为乡情鱼庄。2008年,随着生意的红火,他一口气“吞并”了周围4家饭店,起名为“乡情生态园”。

  我们走进闫春泽的乡情生态园,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这里小桥流水,亭台水榭,绿植满堂。800平方米的大厅,40多套桌椅摆放在一棵棵高大的绿树之间,红、粉、紫相间的纱帘悬挂在高高的屋顶。“我家饭店的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我又投资180万元,对后院30多间客房进行改造,让民俗饭店向乡村酒店迈进。”老闫笑着谈起自己的规划。

  刘老五、老闫是鱼街众多创业者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开辟着致富路,带动当地500余名村民就业。如今,鱼街已有30余家民俗饭店。去年一年,以鱼街为主的民俗旅游综合收入就达3470万余元。今年,该镇将再次对鱼街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实施绿化工程3.25平方公里,形成丁香花飘香小街,国槐、榆叶梅扮靓公路的好景致,并在鱼街打造水系工程,形成流水渔家的美丽画卷。

    标签: 饭店 刘老 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