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民在查看猕猴桃的生长情况。
今年,房山区张坊镇的中华猕猴桃再获丰收,硕果累累,顾客盈门。但当地最大一家果园的主人杨利民,却心存遗憾。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得从30多年前说起。猕猴桃因为猕猴喜欢而得名,由于富含维生素C,并且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和磷、钙、铁、镁等营养成分,被称为“VC之冠”、“水果之王”。1984年,市、区政府相关部门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当地请来了“尊贵而娇嫩的客人”——中华猕猴桃苗。
“当年引进的5000棵猕猴桃树苗,分别在4个乡镇试验种植,并拨款25万元进行扶持,可惜全都死了,要不是还有两斤种籽,这事就黄了。”杨利民介绍说,1985年春,在来自陕西省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张坊镇西白岱村把种籽撒进地里,继续引种猕猴桃。然而,结果依旧很糟,当年种植的猕猴桃成活率不到10%,同一棵树,一边结的果子很正常,另一边却大小不一;幼树叶子长全,眼看着已经活了,不知什么原因,竟又由绿转黄落地枯死;一些树长势茂盛并不结果……
面对一个个问题,乡亲们没被吓住,找原因、想办法、几乎昼夜长在地里。为了把这项产业做起来,让村民通过栽猕猴桃致富,村干部带着十几名妇女,每户3棵、一户一户地将树苗送到村民家里。1989年,西白岱村生产的猕猴桃参展全国农业博览会,获得金奖。1990年,西白岱村被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中华猕猴桃商品基地”。后来,全镇学习西白岱,又推广种植了猕猴桃。
正当村民以为获得了成功的时候,1999年秋的一场寒流,把已经推广种植的1000亩猕猴桃树苗几乎全部冻死,只剩下了53亩。
村民的积极性再一次受到了打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眼看着猕猴桃产业夭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杨利民承包了100亩地,继续栽植猕猴桃树苗。
杨利民说,西白岱村土质肥沃,没有什么不能生长,遇到失败,是因为没有掌握它的规律。基于这样的胸怀,杨利民刻苦钻研,潜心十年,熟练掌握了猕猴桃的生长规律,并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京郊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园,亩产达到了2000公斤,每公斤的市场价卖到了60元,远远高于其它地区猕猴桃的价格,并且供不应求。
家庭富了,日子好了,但杨利民如今仍心存遗憾。他说:“猕猴桃种植技术不属于我,是党和政府扶持的结果,倾注了父老乡亲辛苦30年的心血,带动我一家富不算什么,我的心愿是把它推广到全房山区、甚至全市,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