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同弓乡种粮大户洪云海是个远近闻名的种田行家里手,2016年流转750亩田地,种粮利润达35万元,成为该县种粮大户中的佼佼者。
拖拉机手走上种粮路
“种田讲科学,更讲良心。”1月20日,在洪云海的乐海家庭农场,他告诉记者,去年流转了750亩田地,其中早稻与晚稻各种了300亩,再生稻400亩,还有50多亩单季稻,除去成本,种粮利润有35万元。“有国家的政策补贴,种粮还可以的。”
洪云海是同弓乡金川源村人,今年40岁,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行家里手。
“我能够走上规模种粮的道路,与父亲的支持分不开。”洪云海介绍,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时,他家分到良田7亩多。父亲洪顺国是个种田能手,后来通过租赁,到2000年已发展到20多亩粮田。
洪云海原是跑运输的拖拉机手,受父亲耳濡目染,种粮有一定技术基础。2003年,他一边跑运输,一边与父母、妻子耕耘着20亩地。
“2004年,为了赶农时,我们就购了一台收割机,我也不再跑运输,一门心思种粮了。”洪云海夫妻有文化,父亲有种水稻经验,新老结合,经过十多年辛勤耕耘,原来是儿子帮父亲种粮,如今是父亲协助儿子种粮,实现了种粮的新老交替。
科学管理,机械化种粮
“我真正尝到机械化种田的甜头,还是从大规模种油菜开始的。”2007年,洪云海承包了500多亩地,种早稻。期间,他又种了100多亩油菜。
他说,当时敢种这么多油菜,全靠机械。用机械开好沟,再把油菜种子直播到松软的田里。到了油菜成熟时,他就开着收割机去收割,两天时间就收割完,省力省时又降低了劳动成本。“那年的菜籽油价格不错,一亩利润达400元。”之后,他每年要种100亩至200亩油菜。
2010年,洪云海开始探索“早稻+再生稻”的科学种粮模式。当年,早稻亩产达到450公斤,再生稻亩产也有150公斤。
经过多年实践,2016年他种的早稻平均亩产达550公斤,再生稻亩产高达325公斤。“再生稻要提高产量,关键是肥田。”洪云海分析说,在收割早稻的前一周他要在一亩田里施15公斤尿素,等早稻收割后,又施肥,正因为土壤肥力高,再生稻就生长得旺盛。
2013年,洪云海创办了“常山乐海家庭农场”,实现了种田规模扩大、管理逐步规范、生产尽量机械化的华丽转身。如今,农场从耕作、催芽、育秧、插秧、治虫防病、收割、运输、烘干、储存等,全程机械化操作。
种“良心”田苦中有乐
“以前规模种粮,最难的是晒稻谷。” 2007年,他早稻种植面积达500多亩,按每亩400公斤湿谷计算,意味着人工要翻晒20多万公斤谷,这就需要很多晒谷坪。
他一边收割,一边把湿谷运到距本村3公里外的新都工业园区厂房门口等地翻晒,早上晒出去,晚上收起来,连续翻晒3天才能晒干。七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天空晴朗,中午说变就变,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晒在各厂区门口的2万公斤稻谷,顷刻间被暴风雨卷得七零八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万多元。
2009年,他流转了800多亩地种粮。水稻开割后,白天他与父亲一边收割,一边将稻谷晒在马路上,夜里在路边搭个棚轮流守夜,睡了4个月。
“那个辛苦从来没有过。”第二年,洪云海痛下决心建仓库与购买烘干机。
通过选址、规划、审批,他计划建一座仓库,集置放农机具、储存稻谷、机械育秧、谷物烘干等为一体。而建仓库资金投入要80万元,加上设备投资60万元,共计140万元。自筹加银行贷款外,还缺口80万元,夫妻俩从婆家到娘家,从朋友到同事,从白天到晚上,四处奔波筹款,才凑齐。面对困苦,洪云海说:“很多不可抗拒的天灾及发展过程中的烦心事,都得靠自己去战胜、克服和解决。”
解决了晒稻谷与储存粮食的难题,科学种粮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心越甜。
“现在,我有3套育秧流水线,4台烘干机。”洪云海相告,每年育秧面积达5000亩,除了为自己农场烘稻谷,还替农户烘干稻谷1000多吨,每年支付雇工工资达20万元。
“种粮不仅讲科学,更要讲良心。我种稻,防病虫害是统防统治的,治虫只有两次,稻米质量放心又好吃。”最让洪云海高兴的是,这几年,农场的优质米卖到了10元一公斤。
2016年,他种了50亩粳米,每公斤10元的价格,已经卖了1万多公斤大米,只剩1万公斤稻谷没销售了。
“今年,估计3月份开始育秧,要种700亩早稻。”洪云海对种粮越来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