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闫村里看大棚手记:合作增收“路”信息致富“经”

时间:2024-05-08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一场久违的春雨,给旱了一冬的津沽大地染上了一丝新绿。春耕时节,记者从天津市区驱车80公里来到天津东北部的宁河县,再向北行驶40公里,洋溢着春意的田野上一排排蔬菜大棚和农户住宅映入眼帘。

  “这就是靠信息化合作社致富的小闫村!”大学生村官王杰骄傲地说。

  记者在这位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一头钻进村合作社的西红柿种植大棚。“今天西红柿每500克2.7元,黄瓜每500克4.5元……合作社和各家都按这个价格卖,既不会卖贵了没人买,也不会相互压价受损失。”与平日一样,王杰一早就在网上查询了当地蔬菜交易价格,所以报起价格来如数家珍。

  “网上查价”是这几年才有的事。过去,为了不让农户因为产品价格低而受损,村委会主任刘俊仕每天早上4点起床,跑到县城的批发市场看行情,心里有谱后,7点多回到村里把信息告诉大家。“上网也好,跑批发市场也罢,求的都是信息这俩字儿。”刘俊仕说。

  小闫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但这里的信息化合作社却闻名遐迩。全村75户、281口人,合作社的土地就有803亩,温室大棚180个。

  每到上市的季节,家家户户门口堆满了蔬菜水果,外地运输车辆到村子里排队收购。刘俊仕告诉记者,“我们的经验就是不能光闷头干活,要靠合作社带领大家增收,靠信息帮助大家致富。”

  1998年,小闫村75户村民在《以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志愿书》签上自己的名字,按上鲜红的手印。兴达、福兴、奥时和兴远4个合作社,拉开了合作发展设施农业的序幕。

  合作社成立前,温室大棚花费高、难度大,一家一户建不起来。合作社成立后,贷款1600万元解决了这个问题。合作社还统一建设育苗温室,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防范了生产风险。贷款期间,合作社的收益70%偿还贷款,20%按土地入股比例给农户分红,剩下10%留作再生产基金和集体积累。

  现在,1600万元的贷款已经还了1300多万元。村民王广布告诉记者,自家入股的每亩地年收入1400元。按照村里的规定,贷款全部还清后,收益的70%给入股农户分红,30%用于再生产基金和集体积累。到那个时候,村民的收入还将大幅提高。

  王广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成立前,一亩蔬菜一年纯收入1000元。农户入股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后,实现了设施农业建设,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亩大棚年收入是11000元,减去4000元的工时费和1000元生产性投资,一亩纯收入至少6000元,比入社前每亩增收5000元。

  目前,小闫村年产蔬菜4500吨、水果90吨,年出栏生猪7000头,还有鱼、兔等。不仅供应天津和唐山市场,还远销东北地区。2011年,这里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

    标签: 合作社 万元 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