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桥水库南岸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蓟县库区的养殖户正为鸭子铺“床垫”
垒砌堤坝保护生态湿地
林下食用菌促进库区百姓增收
新鲜的莲藕,随风摇曳的芦苇荡,林下的蘑菇,成片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记者走访蓟县库区乡镇见到,这里生态高效农业遍地开花,绵延成一道生态屏障,不仅护卫着于桥水库的一池清水,同时也成为库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日前,记者来到莲藕满塘、芦苇丛生的穿芳峪镇大巨各庄湿地,蓟县库区办主任李福奎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蓟县库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37 亩,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库区百姓实现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资金5.8亿元,集中连片发展金银花、蓝莓、绿色蔬 菜、优质核桃4大板块高效生态农业,完成汇水流域9.3万亩种植结构调整。”巧做生态农业这篇文章,如今的库区百姓,正搭乘生态农业发展的快车,向增收致 富的目标迈进。 畜禽睡上 “席梦思” 排泄物实现“零污染” 畜禽养殖场无臭味、排泄物实现“零污染”,您相信吗?日前,我们在于桥水库北岸南太平庄村的一处养鸭场,见到了这颇为神奇的一幕。 走进养殖户张东亮家的肉鸭养殖场,扑面而来的除了雨后泥土的气息并无想象中的臭味,周围也见不到以往畜禽粪便到处堆、污水满地流的景象。院 内,四五座宽大的鸭舍依次排开,毛茸茸的小鸭和洁白的成鸭,按照大小分住在不同的圈舍。张东亮正手扶小型旋耕机在鸭舍内翻耕。“您咋在鸭舍里耕田呢?”我 们向张东亮道出了心中的疑问。他笑着解释说:“我正给它们‘铺床’呢,用这旋耕机可省劲了。” “老张说的床就是鸭子脚下的特殊‘土壤’。”蓟县库区办推广生态养殖技术的周继东俯下身抓起一把,他指着手里的“土壤”说:“生态床养殖技术的秘密全在这里面了,其原理就是用益生菌发酵的办法生物降解动物粪便。” 周继东开始向我们解密。这“床垫”是由锯末、秸秆、麸皮等组成,里面拌入发酵菌。发酵菌就像“清洁工”一样,分解了鸭子的粪便。粪便发酵之 后,在发酵菌的催化下,又生成了有益菌,畜禽可在其中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美食”,从而实现了粪便污水的“零排放”。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粪便、闻不到臭味的 原因。同时,粪便发酵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热量,使这生态床一年四季保持在30度左右,畜禽就像睡在“席梦思”上一样,不但温暖舒适,还能提高免疫力。 “以前味哄哄的能把人熏个跟头,现在在这养殖场里吃饭也闻不到异味了。”提起现在的饲养环境,养殖肉鸭已有10余年的张东亮形象地比喻道。不 仅如此,这一新技术还让老张收益颇丰。他给我们算了两笔账,其一是得益于养殖环境的改善,鸭子病害少、长得快,平均40天左右就可出栏,每只能多长一斤, 一只就能多收入1元钱。现在存栏6000只,一年算下来增收1.5至2万元。其二是养殖成本大大降低,6000只鸭子日排泄粪便70方左右,过去每天都要 清理圈舍,费时费力还污染环境。现在用上了生态床,四五年才清理一次圈舍,节省了80%90%的水电费用。同时,鸭子还可以吃生态床里的有益菌类,每天饲 料投放量也减少10%左右。 “这一举多得的养殖技术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周继东告诉我们。 据了解,于桥水库周边耕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仅0.37亩,畜禽养殖是库区周边百姓的收入来源之一。但传统的养殖方式产生粪便和污水,对于桥 水库水质有一定影响。为保护“大水缸”的水质安全,致富库区百姓,蓟县在库区周边大力推广“生态床”养殖技术,对生猪养殖规模10头以上、鸡500只以 上、鸭200只以上的圈舍实施生态床技术改造。计划分两年实施,到明年年底前结束。库区办主任李福奎介绍说:“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库区周边推广3.55 万平方米,受益养殖户800余户。到明年年底前,改造面积将达到37万平方米。经测算,改造以后可实现年削减总氮236吨、总磷27吨。”
特色种植遍地开花 高效农业惠及农户 8月26日清晨,见到马伸桥镇淋河村农户刘建国时,他正在自家大棚里为蓝莓树剪枝。蓝莓收获期已过,现在正是种苗后期管理时节。“我一共种了5亩地,‘五一’采摘时,亩产达到了1000斤,一共挣了20多万元。”脸上洋溢着幸福微笑的老刘,边说边又忙碌起来。 记者看到,蓝莓树下方有黑色的橡胶管,橡胶管经过每畦蓝莓树时都有分叉的小黑管,周围的土壤很湿润。老刘指着小黑管告诉记者,这就是滴灌技术,既省水,又省肥。 该镇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种植的蓝莓都是无公害的,首先,蓝莓种植要求土壤的PH值为5左右,而马伸桥镇土壤的PH值为7,为了降低土壤酸 性,就必须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因为这些肥料可以调节酸碱性。如果用了化肥,蓝莓就会大大减产。农家肥绿色环保,也不会污染环境。 在马伸桥镇,像老刘一样的蓝莓种植户有34户,全镇共种植蓝莓790亩。该镇是目前本市第一家,也是京津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生产的蓝莓主要是供游客采摘、团购和销往京津大型超市。据统计,蓝莓全部进入丰产期后,每年能够为百姓带来收入8000余万元。 提起蓝莓种植,该镇从引进到种植成功以至见到效益也是经历了一段摸索的过程。 蓟县马伸桥镇,耕地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以来当地农民都以粮食作物种植为生,收益较低。2008年,该镇结合当地土质特点,制定了发展市场前景 广阔、经济价值高的蓝莓种植产业的富民计划。他们带领农户远赴山东、大连等蓝莓种植基地实际考察,学习种植经验,刚开始他们投资350万元建起了占地 100亩的温室大棚,并帮助他们引进优质蓝莓种苗8000多株。经过三年的摸索,2011年,100亩蓝莓喜获丰收,仅此一项产业当年就为百姓带来直接收 入1170万元。一见到效益这么好,好多农户都有了种植蓝莓的想法,为解除农户没有经验、不懂技术的后顾之忧,镇里还专门聘请了多名经验丰富的蓝莓种植专 家、农学院博士,深入田间地头,免费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做好田间管理。 马伸桥的蓝莓种植让记者见识到了高效农业为农户带来的好处,而来到穿芳峪乡大巨各庄湿地,池塘里的荷花芦苇仿佛让记者置身于江南水乡。 “芦苇可以造纸,还可以做工艺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芦苇有很强的吸收氮和磷的作用,1000公顷芦苇一年能吸收纯化肥300吨,对于净化水质有着较显著的作用。”大巨各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孟凡勇介绍说。 “今年年初,镇政府联合有关部门投资三千多万元,实施了大巨各庄生态农业项目,种植金银花二十万株、柳树四万棵、紫金槐五万棵,在河道旁栽植了既能净化水质又有经济效益的荷花八百亩、芦苇四百亩。”镇党委书记张宝山告诉记者。 蓝莓、金银花、优质核桃、食用菌,如今,库区特色高效种植遍地开花。 绿色防控种出绿色蔬菜 生态治理保障食品安全 如今,西山一村这个小村蔬菜年产量达到1700多吨,年实现收入300多万元,村民亩收入由过去的不足千元增加到了近两万元。 通过防虫网、黄板、性捕诱器等物理设施的应用,结合生态防控技术,为大棚内的蔬菜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由此种生态、物理防控生产出的“绿色蔬菜”,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用量。 蓟县别山镇西山一村紧邻于桥水库南岸。走进一家农户的种植大棚,记者看到,一张张垂直而挂的黄板上粘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黑虫。正在地里忙活的村 民老李告诉记者:“我们的蔬菜不使用农药,主要采用物理手段治理病虫害。使用的肥料也是生物菌肥,或者从农户家收集粪便发酵而成的有机肥。自然卖的上好价 钱。”老李说,这些黄板其实就是一块涂有黏虫剂的黄色纸板,其主要消灭的对象是蚜虫。由于蚜虫对黄色比较偏爱,一看到黄板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过来,可一旦它 与黄板亲密接触后,就只有在上面乖乖等死的份儿了。 除了一网、一板这两大“杀虫高手”外,在蔬菜大棚顶端吊着的一个个塑料瓶就是第三大“杀虫高手”性捕诱器。据了解,性捕诱器是利用性信息素定向诱杀害虫,它吸引的主要是雄虫,雄虫一死,就没有办法与雌虫交配,那么面临着“绝后”危险的害虫对蔬菜的危害就大大降低了。 其实,这一网一板一器应用在农作物植保上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那就是“绿色防控”技术。此项技术正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生物、物理、 生态方式,尽可能减少农作物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农药科学合理使用,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在农产品上残留超标,从而有效保障了蔬菜安全。 据介绍,如今,西山一村这个小村蔬菜年产量达到1700多吨,年实现收入300多万元,村民亩收入由过去的不足千元增加到了近两万元。 “咱们发展的项目都得是有利于保护水源的,在加强引滦水源保护的同时,加快调整种植结构,造福库区一方百姓,实现引滦水质明显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李福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