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红蜘蛛危害症状 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大豆红蜘蛛分布广泛,各大豆产区均有分布,尤以东北的黑龙江省受害较重。近几年,大豆红蜘蛛危害逐年加重,对大豆的产量影响很大。

大豆红蜘蛛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 危害症状

经过几年的田间调查,室内鉴定及查找对照有关资料,危害本地大豆的红蜘蛛为蛀砂叶螨。俗名火龙,火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红蜘蛛不仅危害豆类,还可危害瓜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茄子、麻类等,是一种食性很杂的昆虫。

大豆红蜘蛛的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大豆,在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汁,受害豆叶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种苗生长迟缓、矮小,叶片早落,结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豆粒变小,受害重时使大豆植株全株变黄、卷缩、枯焦,如同火烧状,叶片脱落甚至成为光秆。

2 形态特征

2.1成虫体卵圆形,体色变化很大,一般常呈橙红色或锈红色,体两侧常有长条形和纵行黑褐色色斑,从头胸部向后延伸到腹部末端,呈深褐色,有时此纵行色斑半段色浅,故粗看似前后两块色斑,目前边色斑大于后边色斑。背上刚毛排成4列,雌虫体长0.4~0.6mm,宽0.28~0.32mm,4对足。雄虫体长约0.3mm,宽0.14mm,有4对足。

2.2卵圆球形,光滑,直径约0.13mm,初产时为透明五色,卵孵化前变为橙红色。

2.3幼虫或若虫卵孵化后的幼虫仅具3对足,体近圆.色透明,取食后体色略变绿。脱皮后进入若虫期才生4对足,体较前者略大而呈椭圆形,体色也变深,体侧的色斑也逐渐明显。

3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大豆红蜘蛛在我地一年发生10代左右,发生代数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它以成虫在寄主枯叶下、杂草根部或土缝里越冬,第二年五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小蓟、小旋花、蒲公英、车前草等杂草上繁殖危害,6~7月转移到大豆上危害,七月中下旬到八月初随着气温增高,繁殖速度加快,迅速蔓延进入危害盛期,八月中旬后逐渐减少,到九月份随着气温下降,开始转移到越冬场所,十月份开始越冬。

大豆红蜘蛛每一时代所需时间,因温湿度条件不同,变化很大,最短时间十几天,最长时间一个月以上。6~7月高温干旱,繁殖最快,危害最重。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8℃~30℃之间,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35%~55%之间。在平均温度高于23℃,相对湿度50%左右时,繁殖速度最快。低温多雨时不利大豆红蜘蛛繁殖。

大豆红蜘蛛成虫喜群集于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为害。卵散于豆叶背面丝网中。雌虫一生可产卵70~130粒。卵期10d左右,即可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夏天约2d即脱皮成为成虫。幼虫及一龄若虫体小而弱,不甚活动。二龄若虫则很活泼,食量也大,善于爬行转移,有时亦可随风传播扩散,所以在田间常呈现出由边或田中央点片发生,在蔓延到全田发生的特点。

大豆红蜘蛛的成虫、若虫均可危害大豆,在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液叶,受害豆叶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以后随红蜘蛛增多,网间略具红褐色,叶片脱落甚至光杆,大豆结荚少,结实率低,产量下降,严重使植株死亡。为害有大豆的下部叶子逐渐向上蔓延。

大豆红蜘蛛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4 预测预报

从大豆苗出土开始,选择代表性田块,每5d查1次,每块田固定10~20株,苗期全株调查7片真叶,后抽查上中下3个叶片,折算每株虫数,分别记载成、若螨和卵数,计算出每株虫口数,并记载叶片出现黄白斑情况及卷叶株率。结合气象情况,作出红蜘蛛虫口消长的预报。根据大豆红蜘蛛在田间的发生特点,应在其发生初期开始防治,即发现大豆植株有叶片出现黄白斑为害状,田间红蜘蛛处于点、片发生阶段,大豆卷叶株率达10%时,即应喷药进行防治。

5 综合防治

5.1栽培措施 大豆红蜘蛛在植株稀疏长势差的地块发生重,而在长势好封龙好的地块发生轻,因此农业防治关键:①是要保证亩保苗率.施足底肥,并要增加磷钾肥的施人量,保证苗齐苗壮,后期不缺肥,增强大豆自身抗红蜘蛛危害能力。②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田间除草,对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块,要及时采取人工除草的办法,将杂草铲除干净,以减轻危害。③是合理灌水,特别是在干旱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灌水,有条件的可采取喷灌方法效果更佳。

5.2化学防治 根据大豆红蜘蛛在田间的发生特点,应在其发生初期开展防治。即发现大豆植株有叶片出现黄白斑危害症状时就开始喷药。

施药时选择晴天无风的下午(16时~19时),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匀速进行,药剂喷雾要均匀周到,大豆叶片背面都应喷到。如用小四轮作业时,在二档内匀速运行喷雾,同时将喷头调到向上喷雾,以保证豆叶背面正面都喷到,发挥良好的药效。

最佳防治药剂为1.8%冲螨克,防效达90%以上;其次是扑虱蚜,大功臣;三是一遍净,防效80%以上;四是氧化乐果防效仅为60%左右。

5.3生物防治 利用大豆红蜘蛛的天敌如食虫蓟马、七星瓢虫、草虫令等,抑制其发生危害。

    标签: 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