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时间:2022-12-20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大豆蚜虫主要在大豆苗期为害,干旱少雨、持续高温天气容易大量发生。其发生时,常布满整个大豆植株的茎叶,导致其生长不良,结荚减少,大发生时减产20%~30%,严重的超过50%,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详情如下:

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1 蚜虫对大豆的危害特点

1.1 直接危害

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茎叶中的汁液,导致叶片形成黄斑,随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呈现褐色。一般发生年份,大豆蚜虫多集中在大豆植株的嫩叶与嫩茎;而发生严重时,蚜虫布满茎叶,遍及整个植株,造成植株矮小、茎叶发黄而卷缩,同时减少结荚和分枝数量,致使大豆产量降低。研究表明,当大豆植株受到蚜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单株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

1.2 间接危害

蚜虫感染病毒后不但直接危害大豆,而且还是多种植株病毒的传播者,如苜蓿花叶病毒(AMV)、大豆花叶病毒(SMV)、烟草环斑病毒(TRSV)和马铃薯Y病毒(PVY)等。此外,与大豆的抗病虫能力紧密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会发生改变。蚜虫侵害后不同品系之间POD、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蚜虫侵害诱导后PAL活性均有上升,抗蚜品系表现稳定,表明PAL酶活性与大豆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此外,还表明蚜虫侵害前后大豆叶片组织内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生物碱类、酚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蚜虫取食对大豆叶片异黄酮的诱导反应与光照无关,只与植株是否被害有关。

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选育抗病虫品种

培育抗蚜虫品种,是解决该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依靠大豆蚜虫的自然发生、消长与危害,在大豆生产田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调查大豆叶部蚜虫群体数量,从而筛选抗蚜虫材料作为亲本进行常规育种培育抗蚜品种。Hill et al在大豆蚜的选择试验中采用田间试验与温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发现“PI 71506”、“Jackson”、“Dowling”等品种大豆蚜虫发生显著少于不具抗性的大豆品种(P=0.05)。范遗恒肯定了野生大豆对大豆蚜虫的抗性,发现有3份表现为高抗,与栽培大豆相比,其抗蚜性较高,且是所发现的最强抗蚜性材料。

2.2 药剂防治

一是拌种。用大豆种衣剂包衣,既可防治早期蚜虫,又能防治地下害虫。也可用高效内吸性农药,如用种子总量的0.2%~0.3%的35%呋喃丹拌种。二是喷药。防治大豆蚜虫,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大豆蚜虫排出的蜜是蚂蚁很好的食料,因此如有蚂蚁在豆株上爬,就要及早发现。在苗期用35%伏杀磷乳油1.95 kg/hm2喷雾,或吡氰磷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对天敌无害,且对大豆蚜控制效果显著。大豆田出现点片危害时,可用增效抗蚜威液剂2 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或选用10%溴氰菊酯乳油、5%来福灵乳油、2.5%敌杀死乳油 225~300 mL/hm2,对水600~750 L喷雾。应注意轮换使用各种农药,减少蚜虫抗药性,并且保护天敌。鉴于大豆蚜虫抗药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提倡选用高效、低毒杀虫药剂。贯彻合理用药,保护天敌为原则。

2.3 农业措施

大豆蚜虫发生的轻重,与栽培形式关系密切,如大豆与玉米按照8∶2间作对大豆蚜虫控制效果最好,高峰期蚜量均低于大豆清种田及大豆与玉米按照8∶8间作田,基本可以有效的控制大豆蚜虫的危害[8]。另外,套种油菜还可有效地增殖豆田天敌数量。

2.4 生物防治

大豆蚜虫的天敌较多,包括捕食性瓢虫、寄生蜂、草蛉和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蚜虫数量的增长。例如:在大豆田释放异色瓢虫,10 d后对大豆蚜的防效高达90%。连续多年的豆田放蜂试验表明,日本豆蚜茧蜂可使大豆蚜的寄生率达56%以上,在中等发生年份可将大豆的卷叶率控制在1%以下。

    标签: 大豆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