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立枯病有哪些症状,该如何进行防治?

编辑:Juli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大豆立枯病又称“死棵”、“猝倒”、“黑根病”,是大豆苗期常见的病害,一般感染该病的农田死株率为5%-10%,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产。那么,大豆立枯病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小编将带领大家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大豆立枯病有哪些症状,该如何进行防治?

1、大豆立枯病的病原

大豆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菌丝的分枝近直角,分枝处有缢缩。病菌的菌核暗褐色,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表面粗糙。

2、大豆立枯病的发病症状

大豆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的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发病初为病斑多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呈暗褐色,发病幼苗在早期是呈现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的状态,并且病部逐渐凹陷、溢缩,甚至逐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整个植株会干枯死亡,但仍不倒伏。发病比较轻的植株仅出现褐色的凹陷病斑而不枯死。当苗床的湿度比较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从立枯病不产生絮状白霉、不倒伏且病程进展慢,可区别于猝倒病。

3、大豆立枯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可在土中腐生2-3年。通过雨水、喷淋、带菌有机肥及农具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0-24℃。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凡苗期床温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徒长等均易诱发本病。

当种植地进行连作的时候病害的发生就比较重,如果采用轮作就能相对减轻病害的发生。连作的土壤由于病菌连年积累。导致种子发芽过程中发病比较重。如果种子有发霉变质现象,播种后发芽期间病害一定发生比较严重,立枯病的病菌可以随着种子传播,并降低种子的发芽势、使其抗病性衰退。如果播种时间比较早,就会使得大豆幼苗在田间的生长时间比较长,幼苗的发病几率就会增加。如果田间出现发病植株而不进行及时处理,用病残株直接沤肥且未经腐熟施用于豆田,使病菌随之传播,导致来年的病害发生严重。地下害虫发生比较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长势差的病害发生比较严重。

大豆立枯病有哪些症状,该如何进行防治?

4、大豆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防治大豆立枯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抓好农业、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

4.1 大豆立枯病的预防

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源,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无害、贮藏查害、除害,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留无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地势高、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田块,增施钾肥,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加强病害监测。选择低洼潮湿、植株生长旺盛,开花较早的感病品种定点调查。

4.2 农业措施

在生产上要注意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避免种植地与油菜、向日葵等作物的栽培地片相邻;播种前要对豆田进行深耕细耙,加深作物生长的活土层,结合整地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为种子的发芽与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播种质量以及种子的成活率;合理密度,大豆的种植密度比较大会导致田间的通风透光比较大,为作物生长提供温度比较大、光照比较小的小气候环境,为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提供有利条件;栽培过程中要做好豆田的除草工作,喷洒对大豆安全的除草剂;及时中耕锄地,消灭杂草,防止豆田郁蔽,降低田间小气候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选用排水条件比较好的高燥地块进行大豆种植,当采用低洼地种植时容易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的种植形式,种植田的排灌设施要好,防止雨水过多的年份排水不良,做能做到雨后及时排水,使地表湿度过大,为病害的发生与蔓延提供条件。

苗期做好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和冷风侵袭,浇水的时间和次数要根椐土壤湿度和气温的高低而定,严防空气湿度过高而为病害的发生提供条件,浇水时间多在晴天的上午进行。有条件的施用5406抗生菌肥料或SH土壤添加物,主要成分为甘蔗渣、稻壳、贝壳粉、尿素、硝酸钾、过磷酸钙、矿灰等。必要时可撒施拌种双或甲基立枯磷药土,施用移栽灵混剂,杀菌力强,同时能促进根系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抗力,能从根本上防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4.3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比较好的预防大豆立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能够将病害消灭在发病初期,用种子量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使种植大豆田块酸碱度呈微碱性,用量每667m2施生石灰50-100千克。

在发病初期先拔除病苗,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洒。苗床喷药后可撒施草木灰或细干土以降低湿度。

    标签: 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