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大豆产区都普遍发生,一般南方重于北方。本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矮化病毒(SSV)、花生条纹病毒(PSV)、苜蓿花叶病毒(AMV)、烟草坏死病毒(TNV)等多种病毒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起。受害植株豆荚数量减少,百粒重降低,褐斑粒增多。常年减产5%―7%,重病年减产10%―25%,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减产可达95%,甚至绝收。并且病株豆粒蛋白质含量及油含量减少,影响种子商品价值。  【症状】  由于大豆品种不同,气温高低、病毒种类以及感病时期早晚,表现症状常有很大差异。大约有以下几种症状类型:  1、黄斑型一般与轻花叶型和皱缩花叶型混合发生。老叶上出现不规则形黄色斑块,叶不皱缩。上部嫩叶多呈皱缩花叶状。  2、芽枯型植株顶稍及侧枝顶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变黑色枯死,并发脆易断,植株矮化。开花期多数花芽萎焉不结荚。结荚期荚上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斑块,荚多畸形。  3、褐斑型这是花叶病在豆粒上表现的症状。其斑驳色泽与豆粒脐部颜色有相关性:褐色脐的豆粒,斑驳呈褐色,黄白色脐的斑驳呈浅褐色,黑色脐的斑驳呈黑色。从病种子长出的病株上结的种子斑驳比较明显。后期由蚜虫传毒感病植株结的种子褐斑粒较少。  4、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只现轻微淡黄色斑块。一般抗病品种或后期感病植株都表现为轻花叶型。  5、皱缩花叶型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缩呈畸形,沿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缘向下卷曲或扭曲,植株矮化。  6、重花叶型叶片也呈黄绿相间的花叶,与皱缩花叶型相似,但皱缩严重,叶脉弯曲,叶肉呈紧密泡状突起、暗绿色。整个叶片的叶缘向后卷曲,后期叶脉坏死,植株也矮化。  【发病规律】  带病毒种子是田间初次发病的主要来源。在大豆生长期中由大豆蚜、桃蚜、蚕豆蚜、苜蓿蚜和棉蚜等介体传播病毒,进行多次传毒侵染。构成病害流传的因素为种子传毒率高,介体蚜虫发生早且数量大。特别是有翅蚜活动为害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弱,播种偏等。一般干旱年份蚜虫活动猖獗,病害发生重;气温在18℃左右时,皱缩花叶病发生最重,温度在30℃以上症状隐蔽,大豆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有的品种抗蚜虫,即蚜虫不取食或着落率低;有的品种抗种传,即不种传或低种传率。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①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播种,使大豆开花期在蚜虫盛发期前,减少早期传毒侵染。②建立无病毒种子田,无病毒种子田要求在种子田周围100米范围内无该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种子田在苗期拔除病株、收获前发现病株也应拔除。收获的种子要求带毒率在1%以下。病株率高或带毒率高的种子不能作为下年种植的种子用。③加强种子检疫,由于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较多种种传毒病,因此加强种子检疫尤为重要。引进的种子必须先隔离种植,要留无病毒株种子,再作繁殖用。④驱避蚜虫,由于田间传毒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久性的传毒,因此采取驱蚜或避蚜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大豆苗期用银膜覆盖土层。也可用银膜条间隔插在田间,可起到很好的驱避蚜虫效果。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可以减少发病。  2、药剂防治防治蚜虫,应及时喷药,消灭传毒介体。常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25%蚜螨清乳油20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菊马乳油(氰戊菊酯+马拉硫磷)1000―2000倍液,或10%增效乐果500―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标签: 花叶 蚜虫 皱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