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9月1日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新疆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河南中原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新疆棉花抗病、高产示范现场展示会”上了解到的。
新品种抗病性好增产增收深受棉农喜欢中国是棉花黄萎病发生危害最重地区,常年产量损失15%以上,年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2003年在我国发生危害面积达300万公顷。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为世界性难题。
“‘抗病性好、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合机播机收’是这些新品种最显著的特点。”戴小枫告诉记者。
今年49岁的玛纳斯县新湖一厂四连的团场职工李秀娟有200多亩棉田,种新杂植2号已3年。“这个品种抗黄萎病性能好,不空苗、不放苗,省时省工,降低成本,同时增产增收。”她说。
“虽然棉种比普通的贵10倍,但我也乐意种。去年是大灾年,普通棉种一亩产棉200多公斤,而我的棉田一亩产300多公斤。年份好最高亩产450多公斤。100亩棉比以前增收三分之一。”她对记者说。
据戴小枫介绍,2012年新疆库尔勒尉犁县种植的新陆中46号亩产814公斤,2013年亩产达780公斤。另外,中植棉2号增产明显,皮棉增产10%。
新品种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广受业内专家赞誉“这14个品种有7个通过国家审定,7个通过省级审定,其中,中植棉2号、新植5号6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棉花种植主导品种,中植棉2号、新植杂2号等多年被多省农业厅定为棉花种植主导品种。”戴小枫说。
中科院院士朱玉贤、工程院院士喻树讯等专家组一致认为,成果总体水平国际先进,其中抗病性鉴定技术和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选育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首席植物病理学家FazilDusunceli教授认为,无论从思路、设计、方法和技术突破上看,还是从成果应用和该团队具备的创新能力上看,都堪称国际领先。
该成果2013年被国际同行WORLDINNOVATIONFORUM授予“金袋鼠发明奖”,这让一直潜心研究的戴小枫颇感意外。“我对此毫不知情,他们把获奖证书寄给我时,我是即意外又高兴。”
据了解,在我国仅有3人荣获该奖项,分别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创建者赵久然研究员、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培育者戴小枫所长。
戴小枫介绍,“新品种10年累计推广7990多万亩,社会效益190亿元。该成果已获经济效益158.59亿元,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5.97亿元,预计还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为64.96亿元,该成果平均每元科研投资每年为社会增加75.65元的纯收益。”
新品种培育是我国棉花迈向中高端棉的基础谈到棉花抗病新品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毛树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种子是农业的基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棉花抗病新品种的研制成功是我国棉花生产由低端棉向中高端棉迈进的基础。新品种是中高端棉的载体。新品种在抗病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品质。
他告诉记者,中国棉花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其中新疆3200多万亩,长江流域种植900多万亩,黄河流域种植1500多万亩。去年棉花库存达1200多万吨。
“这主要是我国棉花生产成本高、品质低,导致我国棉花在国际上价格高,缺乏竞争力。”毛树春说,“我国进口澳大利亚棉花,一吨高出2000元。”
毛树春表示,未来,我国棉花的发展之路必须是由中低端棉向中高端棉发展。用高成本换高端棉的发展思路是合理的。“当然,也不能全是高端棉,一半是高端棉就可以。”
中国棉花的希望和出路就在新疆,我们将新疆打造成高端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