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上抱榆槐村的农民魏彦军,村里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为了还清家里欠下的外债,老魏在身患脑血栓、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和妻子一道搞起了养殖,而且养的还是多数人不敢养或不想养的貉子和狐狸,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走进魏彦军的家,四间破旧的瓦房,窄窄的院子,看上去乌黑一片。占据房前屋后大半空间的是一排排的铁笼子,笼子里的小动物上蹿下跳,像是在欢迎陌生人的到来。“这就是老魏养的貉子和狐狸,加起来有400多只呢。”,随我们同去的村会计倪万生向我们介绍。看见记者到来,魏彦军从屋里一瘸一拐的迎出来,向我们打招呼。50岁的老魏看上去微胖,中等身材,平头,脸上带着微笑。由于患脑血栓留下后遗症,十多年来,老魏半身不遂,说话口齿不是十分清楚,走起路来腿脚很不方便。
魏彦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个女儿,1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本该安享晚年的他,为了不拖累儿女,自己和妻子住在村里的老宅子里,靠种地维持生活。老魏很有“音乐细胞”,17岁那年就跟手艺人学会了吹喇叭,渐渐的成了远近闻名的喇叭匠。遇到个丧事啊、扭秧歌啥的,老魏准能被邀请到场吹一番,卖弄一下手艺。“那时候十里八村的都走过,也算小有名气呢!”,老魏腼腆地跟我们说。
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10月,老魏患上了脑血栓,半身不遂。为给他治病,家里欠下外债10多万元。经过治疗,魏彦军勉强能够走路了。喇叭是不能吹了,得想个法子挣钱啊,不能拖累孩子们。挣了钱自己花着也方便。老魏开始琢磨挣钱的门路。吹喇叭这行能接触到好多人,老魏好交朋友,在姚杖子村吹喇叭过程中,老魏认识了一个叫伊新全的人。两人渐渐成了朋友。伊新全自己养着貉子,就劝老魏也试着养一养。在朋友的引导下,2005年冬天,魏彦军在家人的陪伴下到昌黎进行了考察。看到人家养貉子特别挣钱,老魏更坚定了养貉子的信心。
有了打算,老魏开始筹措资金。邻里亲戚看到老魏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还要搞养殖挣钱,纷纷被感动。很容易,魏彦军就借到了5万元钱。随即,老魏就从昌黎购买了25只貉子和25只狐狸,并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小型养殖场。“开始的时候,对养殖咱是一窍不通啊。常常是好好的小动物,不知不觉的就死掉了。”,说起刚开始时遇到的困难,老魏一脸愁容。为了学习养殖经验,老魏三番五次的往昌黎跑,和养殖户学习,到昌黎农大向专家请教。经过打听,老魏知道,貉子和狐狸一年要打两次药进行防疫,否则就不好养活。6年的不断学习和探索,老魏养貉子和狐狸的经验渐渐成熟,也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行家。县内的娄杖子镇,县外的建昌营的养殖户纷纷来到老魏的养殖场参观学习。
现在,在老魏的养殖场里,貉子和狐狸加起来有400多只,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貉子和狐狸的皮卖到昌黎,貉子的皮一张350元,狐狸的皮每张能卖到7.8百元,一年下来,去掉成本,能收入4、5万元。用老魏的话说,咱一个残疾人,一年能挣个万八千的,应该知足了。几年下来,老魏的外债也还了大半部分,家里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有条件的话,我们还想扩大扩大规模。我们老两口现在还能劳动,只要身体行,我们就会一直养下去”,老魏49岁的妻子王淑娥对丈夫养殖貉子和狐狸的事百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