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食用菌之乡——平泉,提到食用菌,人们首先会说到一个人,他就是平泉县食用菌研究会理事长、希才应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希才。
百度搜索中打上“食用菌梁希才”几个字,可以搜索到1760条相关结果。“菌业拓荒者”、“农村科普带头人”、“菇农贴心人”……还有各种荣誉称号不胜枚举。
从事食用菌科研革新研究工作30年来,梁希才曾先后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15项,创新食用菌生产技术8项,获3项发明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发展科技示范基地6个,发展带动食用菌生产户达8100户。他先后引进示范成功灵芝、鸡腿菇、黑木耳等栽培技术,选育出黑木耳、“黑A”等新品种。
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梁希才在食用菌科研革新的道路上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用科技为食用菌产业发展领路护航,让菌香飘进千家万户。
扎根沃土,放飞青春的梦想
初识老梁,他脸上憨憨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的几个小时中,老梁不停地接听着电话。
“菌棒发黄是拌料不均匀造成的,记得蒸料一定要蒸熟,别着急,不要扔掉,刷上粘菌灵就好了……”老梁一边细心地听菇农说,耐心地给菇农讲,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1958年12月,梁希才出生在平泉县茅兰沟乡烧锅营子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七个,男孩里梁希才排行老二。
“小时候我特佩服我父亲,他是大队的农技员,种地施肥,果树剪枝,农活上的技术问题他都能解决。”老梁回忆说。
受父亲的影响,老梁从小就是个好钻研的孩子。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赵州桥》的课文,回家后,十几岁的梁希才突发奇想:“家门前的小旱河一到夏季就流水,进出特不方便,要是用石头搭个桥该有多好啊!”
“说干就干!行不行试试看!”一放学,梁希才就跑到河套去捡石头,再用手推车把石头送到家门口,按照课文中讲到的石拱桥的原理一点点的垒搭,失败了,找找原因重新再来。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石头桥还真就垒成了。推车、走人都没问题。乡亲们见了个个竖起大拇指,“老梁家这二小子真有脑瓜,将来肯定有出息!”
1974年,16岁的梁希才初中毕业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作为家中的男孩,梁希才决定回家务农。他学过木匠、瓦匠,下过煤矿,修过铁路,给大队栽果树、垒大坝,无论干什么,识文断字又好钻研的梁希才都有把子好手艺。
“那时候大队里有报纸,一有功夫我就跑到大队去看报纸,看到报纸上有科研专家事迹的报道,再配上一张穿着白大褂看着显微镜的工作照,心里甭提多羡慕了。”那时候的梁希才心中就有一个梦想,要是有一天自己能成为照片上那样的人该有多好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23岁那年,县农业局土肥站招化验员。有文化,又是大队的农技员,梁希才如愿以偿地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土肥站的化验员,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老梁说,时至今日,只要一走进自己的食用菌研究化验室,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艰苦创业,托起百姓致富的脊梁
结缘食用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1985年,在土肥站做化验员的梁希才被县农业局派到保定参加了一个食用菌培训班。
“听了专家教授讲解食用菌的生产原理、广泛用途和发展前景后,想到平泉县地理气候适合食用菌生长,而且当地又有丰富的林木资源,我的心中豁然亮起了一盏明灯。”第一次接触食用菌的梁希才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
回到县里,他的想法得到了主管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开始投资1000元搞起了500袋平菇的试验,并一举取得了成功。从此,梁希才开始了他的菌业拓荒之路。
初战告捷,更加坚定了梁希才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决心和信心。为了能够规模发展食用菌生产,他苦口婆心地说服动员家里的亲戚和乡亲们,率先在老家烧锅营子村建起五个塑料大棚,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的乡亲们开始相信梁希才的话,并跟随他一起发展食用菌产业,家乡也就变成了他推广食用菌的示范基地。
1988年,梁希才被聘到县农科所工作,后又被聘为县食用菌总公司技术副总经理。1989年平泉县的食用菌生产便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发展阶段,生产的平菇、黑木耳、姬菇覆盖全县10个乡镇40个村,而且家家大丰收,总产量达100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年正赶上全国食用菌市场疲软,眼看着46吨食用菌产品销不出去,梁希才心急如焚。
“不能让刚刚看到食用菌发家致富的农民对产业失去信心,更不能让乡亲们遭受损失!”梁希才先后到沈阳、石家庄等地找销路,历经千辛万苦,说尽了好话,最终与东北一家罐头食品厂签订了合同。
蘑菇被送到加工车间后,厂方说暂时没钱,让10天后再来取款。梁希才隔10天去要一次,直到第6次才拿回大部分货款。转眼到了年底,要过年了,还有4万元欠款没要回来,梁希才感到像是自己欠了农民的债,心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喘不过气来。
“拿不到钱我无颜面对乡亲!”正月初十,梁希才就来到罐头食品厂,整整3天,饿了啃凉馒头,渴了喝白开水,终于,厂方被他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想方设法凑齐了4万元欠款。当一张张带着老梁体温的钱交到菇农手中时,乡亲们早已感动得热泪盈眶,“梁技术员,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你!”
1990年腊月初七,梁希才冒着严寒去辽宁考察结束后,引进了适合平泉生产的滑子菇菌种及栽培技术,并立即着手育种工作。但乡亲们对新品种不认可,加上前一年食用菌市场疲软的影响,没人愿意栽培新品种。
“拿我家的房子作抵押,要是赔了钱,我卖了房子也给大家补上!”终于,梁希才说服部分乡亲,当年发动24户菇农生产滑子菇,第二年又带动100多户菇农生产滑子菇,户均纯收入都达到了3000元以上。
一时间,“种蘑菇能致富!”成了平泉县田间地头热议的话题,滑子菇也成为平泉及周边地区的主栽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自此,平泉食用菌走上了科技星火之路,全县的食用菌产量逐年翻番。
科技领航,为菌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搞食用菌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只用经验说话,要不断地研究学习,要干到老,学到老。”这是老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95年,平泉县的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也凸显出单一品种应对市场竞争的弱势。肩负引进新品种的重任,梁希才到浙江、福建考察香菇生产项目。吃住在菇农家,深入车间、菇棚学习技术,回到平泉他力主发展反季节香菇项目一举取得成功。优质香菇已成为平泉及周边地区第二大品种,年产1000多万袋。2004年,平泉的食用菌产业已进入腾飞阶段,栽种总量居华北地区县级第一位。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常年支撑市场的干品,就无法真正占领市场。”梁希才始终保持着居安思危的做事态度。
针对市场需要,梁希才到吉林省蛟河市考察引进黑木耳生产项目,当年试栽60亩,取得了亩产纯收入1万元以上的高效益,实践证明该项目在平泉极具推广价值。
在以后的几年里,梁希才和他带领的研究会投入100多万元用于黑木耳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黑木耳生产已在平泉及周边地区遍地开花,2009年生产规模达到1000多亩,成为继滑子菇、香菇之后的第三大品种。使平泉及周边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形成了滑子菇、香菇、黑木耳三足鼎立,平菇、双孢菇、灵芝等多品种相呼应的稳定的产业结构,为平泉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有幸选择了食用菌这个行业,也十分感谢这个行业选择了我,我愿用毕生的精力科学地向这个行业的顶峰攀登。”梁希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经过30年的积极探索和科技创新,梁希才先后为平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食用菌新品种30多个,研究分离培育的姬菇5号、6号通过省级鉴定并在全省推广;他成功分离驯化了野生珍稀硫磺菌,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梁希才的实验室里,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桌上摆满了一瓶瓶的食用菌样品。
“你看,这是咱们本地野生黑木耳,我给它取个名字叫‘豹子头’,这个就是从野生种中驯化选育的‘黑a’品种了.....”老梁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心肝宝贝”,每一样研究成果的背后都包含着老梁的心血和精力。
目前,他所带领的研究会种质资源丰富,拥有24个品系,80多个品种,承担着全县60%以上的菌种供应任务。
多年来,他先后为平泉引进新技术35项,创造了食用菌生产新技术8项,科研成果喜人。其中,食用菌专用杀菌剂“粘菌灵”,200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食用菌专用复合肥“丰菇宝”成为菇农增产增收的当家菌肥;享有食用菌起死回生剂美称的“再生素”,成为菇农生产的保护神。
“我的梦想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让平泉的食用菌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飞出国门,走向世界”。梁希才对此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