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桂森:让阜平农民种出“金蘑菇”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第一次见到侯教授,是在保定市阜平县当地的农业局。他全然没有人们想象中实验室里的教授形象,更像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简陋的衣服,脚上穿着粘着泥巴的胶鞋,跟当地人别无两样。唯有笑容中的慈祥,言语中的睿智,才透出了一名知识分子的气质。

  就是这位不像教授的教授,在阜平一蹲就是八个多月,用他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帮助大批农民迅速脱贫。在大山深处,他成了当地老百姓最尊敬的人,最亲近的人。所到之处,侯教授、侯老师,每一声称呼里都透着一种乡亲们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感激。

  侯桂森,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从教近40年间,他致力于食用菌研究,用食用菌帮农民打开了脱贫的大门。他也是河北省优秀教师、廊坊市劳动模范、河北省先进工作者。

  说自己,他没有两句话,说起食用菌,却打开了话匣子。在大山深处的龙泉关镇香菇种植园里,每一个菌棚他都轻车熟路,一路走一路讲,香菇种植的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计划性控制出菇量等技术难题都不厌其烦地耐心介绍。在接受采访的间隙,还不忘给当地农户做技术指导。温度、湿度控制在多少,什么时候该采,他样样嘱咐到才放心。他常说,这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保障,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只有出了成果,百姓信了,才能帮他们脱贫。

  “俺们连香菇都没吃过,种这东西能行?要是不成咋办,你得给俺们立个字据!”去年8月份,侯桂森来到阜平县,花了无数个日夜研究出来的种植方案刚要落地,就出师不利。在50%以上都是贫困人口的阜平县,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个别村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要农户投钱搞种植,难度可想而知。农民心里没底,谁也不敢轻易尝试,谁也不信这小小蘑菇能脱贫致富。侯桂森不知花了多少工夫,苦口婆心,一点点做思想工作,搞动员、搞培训做技术推广,慢慢地,大胆点儿的农户开始跟着他走了,现在第一批香菇下来,市场价最高卖到八九块钱一斤,一个棚产值2万多元,按照一户种植两个菌棚计算,一户菇农一季的收入就有五六万元左右。加上龙头企业介入前期和后期的管理,除了种植收益,菇农还能拿到每月3000块钱的工资收入。既不愁销路,又多了收益,农民钱袋子鼓了,心中的疑虑也消了。

  “收成这么好,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多亏了侯教授!别说是农户,作为龙泉关镇的乡镇干部,我对他都是特别感激的!”阜平县龙泉关镇副镇长顾晓慧说,目前该镇的食用菌大棚发展到125个,75户贫困家庭都在种植食用菌。站在基地上远眺,一个个盖着黑色防晒网的大棚整齐地排列在山谷里,那是侯桂森为之奋斗的热土,更是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

  刚开始种植食用菌菇,菇农们面对复杂的种植方法也遇到过很多难题,侯桂森就手把手教菇农怎么种植食用菌,从怎么摆菌棒,怎么注水,到怎么疏苗,何时采摘养菌,生怕在养菌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到下一茬出菇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成功种植的第一批香菇走向市场,农户们钱袋子鼓了,心里也乐开了花,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食用菌的种植队伍,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

  目前,在侯教授和其他专家的带领下,阜平县成立了天生桥千亩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区,这是一个集现代食用菌技术引进研发展示区、使用先进设施设备高效栽培示范区、产出优质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样板区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核心区。当下,核心区正在紧张施工,建成之后,可实现日生产菌棒10万个,年产菌棒2000万个,能够保证周边400户菇农种植需求,将来核心区还可以提供近1000个就业岗位,为阜平县农民脱贫致富又开出一条新路。

  阜平县种植食用菌脱贫效果明显,侯桂森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太行山脉这边有很多贫困县,将来我们要打造一个产业带,把那些老的菇区进行上档升级改造,开拓更多适合发展食用菌的贫困地区,运用培植龙头企业跟政府合作联合推进的模式,实现精准扶贫,让河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再升一个台阶。”侯桂森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把最新技术和种植模式都引进河北省能够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的贫困地区,帮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