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果树专家的“扶贫之路”

时间:2023-10-25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河北果树专家的“扶贫之路”

曲宪忠在查看果树生长状况。

  虽然下着大雨,曲宪忠还是和往常一样乘坐汽车来到河北省威县。这一次,他打算在这里待上十几天。

  曲宪忠今年71岁,是河北省著名果树专家,退休前曾任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巡视员。2013年,本想在家安度晚年的曲宪忠来到河北省威县,他没想到这里成为他难以割舍的地方,他将毕生栽培果树的经验和心血倾注于此,带领当地农民建梨园、种梨树。3年时间,将数万亩荒滩地打造成6.8万亩现代化高标准果园。

  因梨而富的村庄

  威县隶属河北省邢台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属于古黄河、古漳河长期泛滥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该县拥有大面积的河荒地,土地贫瘠。

  贺营镇袁庄村位于威县西沙河畔,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村支书郑继奎说,该村大部分土地属于河滩地,沙化严重,漏水漏肥,不适合种庄稼。村民以前靠种植棉花维生,一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如果算上成本和人工费,还会赔钱。

  据郑继奎介绍,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纷纷逃离这里,去城里打工。村子里耕地仅由年迈的老人耕种,有的耕地实在没人耕种只能任其荒芜。

  当地流传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袁庄村:“红龙集袁庄地皮洼,光棍儿汉子二百八。别地方闺女沤成泥,也不嫁袁庄红龙集。”

  如今,一条漂亮的景观道串起多个大型现代化高标准梨园,直通袁庄村。行驶在公路上,车辆宛如进入梨树的海洋,树上挂满了包裹着纸袋的梨子,预示着今秋的丰收。进入袁庄村,村里道路宽阔,路旁绿树成荫。光和里、福来巷……这些街道的名称都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一切,源自于该村的梨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梨园务工等方式,袁庄村的村民逐渐富裕起来,目前已有20多户村民在县城购买楼房,村里增添了100多辆私家车。袁庄村也成功入选河北省“美丽乡村”。

  谈起梨,郑继奎立刻来了精神。“我们村产的梨可是‘阅兵梨’啊!”

  郑继奎说,8月29日,威县作为革命老区,到北京阅兵村慰问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将士,送去雪青梨、秋月梨等新品种,经中国武警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室检测全部合格。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在郑继奎和其他村民心中,难以忘怀的却是带领村民种梨树的曲宪忠和他的科研团队。

  梨园中的古稀老人

  已过古稀之年的曲宪忠精神十足,身材高大魁梧,虽已满头银发,走在梨园里,步履矫健,行走如风。

  2012年9月,曲宪忠作为特约嘉宾来到威县参加河北省梨果现场交流会。在参观过程中,他发现威县的土壤、水质、气候适合种植果树,然而该县大片土地荒芜,农民仅种植一些收益极低的棉花,生活贫困。

  想发挥下“余热”的曲宪忠来到威县成为当地的经济林高级顾问。然而本打算在这里待一年的他,一干就是三年。

  2013年1月4日,曲宪忠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威县。到达的当天,曲宪忠没去住所休息,直接来到城西的西沙河畔,实地考察,检测土壤、水质、气候。

  在大量的调研中他发现,威县在历史上有梨产业种植传统,土壤、水质、光照都非常适合种梨,且经过考察,现在梨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尤其是高端市场,经济效益越来越可观。

  为了论证种梨的可行性,曲宪忠走访了河北省多个梨产地。高阳、顺平、魏县、辛集、赵县……随后,他又邀请国内多名专家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先在威县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把植树造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曲宪忠和多名知名果树专家经过研究,综合考虑威县土质和国际市场因素,确立了四个主栽品种:雪青梨、秋月梨、新梨7号、红香酥梨。

  从此,这位古稀老人一头扎进了梨园,将多年的心血倾注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不一样的“顾问”

  从2013年开始,家住石家庄的曲宪忠一年有300多天都是在威县度过的。在威县,曲宪忠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梨园。

  走在果园中,曲宪忠健步如飞,常常把工作人员和他的学生远远甩在身后。每当看到果农修建、施肥方式不对,他就会停下,手把手教会果农正确的方法。为了让梨园早日建成,他甚至凌晨4点去查看梨园建设情况。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梨农们也熟悉了他的身影。

  曲宪忠的学生孙胜浩表示,为了早一天建成高标准的果园,曲宪忠每天都在争分夺秒。

  在威县,曲宪忠选中一个村庄的10亩荒地作为试验田。一名村民开玩笑对曲宪忠说:“曲老,俺们啥时候能吃上梨啊。”曲宪忠一听就急了,“今年就让你们吃梨!”

  为节省种植时间,曲宪忠打破常规种植方式,采用河北杜梨建园,冬季栽种,次年3月嫁接,完全打破以前春季栽种的生产方式。按此法栽种,不仅梨苗成活率高,而且提前了一个季度的时间结果,在当年秋季,曲宪忠的10亩试验田里就结出了果实。

  “当时亩产3600斤梨,我招呼村民吃梨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相信。”曲宪忠说。

  为了建设高标准的梨园,威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上市公司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梨园。该公司是国内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也是行业的权威,而这家企业的梨园建设、梨树栽种的设计图纸一开始就被曲宪忠全盘否定了。

  “不管是多大的企业,建设梨园都要符合自然规律,要因地制宜。”曲宪忠说。经过多次开会讨论,曲宪忠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梨园建设规划,经过几个昼夜的讨论,曲宪忠寸步不让。

  “在他们的规划中,树坑挖的很窄,果树定干在80公分以上,树苗怎么能成活?梨园是当地致富的希望,容不得半点马虎。”曲宪忠说。

  最终,曲宪忠和该企业达成协议,三分之二的梨园按照曲宪忠的方式来建设,三分之一的梨园按照公司原来的方式建设。

  该公司聘请日本专家建设梨园,而梨园建成后,按照曲宪忠的方法建设的梨园梨树成活率远远超过该公司原有方式建设的梨园。

  据威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明亮介绍,该公司的日本专家看了曲宪忠的梨树栽培方式赞叹不已,甘拜下风。

  一直跟随他的学生们常常劝他,70岁的人了,不缺吃、不缺穿,顾问这个工作本来可以很轻松,这么拼命,图啥啊。

  曲宪忠从不把自己当成一名顾问,他也不把梨树栽培当成一份工作。这里种植的梨树已是他一辈子的经验心血的成果,这里的农民都是他的朋友,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已是他心底的期盼。

  已把梨园作家乡

  曲宪忠家在石家庄,老伴身体不好,还有95岁的老母亲在定州老家。上小学的小孙女因为想爷爷经常和他通电话,他总是说,等忙完了就回去,但一直没有时间。

  曲宪忠白天在果园忙着做试验,培训果农,到了晚上,他就开始整理资料,每天忙到深夜。“四点钟起床,中午不回家,晚上连轴转”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威县的果农们都知道曲宪忠的电话,经常打电话向他请教,而他都一一耐心回答。有一次,他接到一位果农的求助电话,立刻驱车赶往现场,没想半路汽车抛锚了,他硬是步行十多里赶到果园,帮助果农解决问题。

  这位老人不离手的有两样“宝贝”,一样是照相机,一样是笔记本。无论走到哪,他会将所见到的值得借鉴学习的东西拍下来,刻成光盘,留作以后研究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本子记录下来,回去再仔细琢磨。

  在曲宪忠的住处有一个柜子,柜子里存满了这几年他刻制的光盘。这些光盘也是他用来教学的工具,在威县,每次曲宪忠讲课,都有成千上百人参加,这其中有农民、技术人员、乡镇干部。

  在第18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上,曲宪忠指导种植的雪青梨获得“梨王”称号,其他品种的梨也获得了多个奖项。

  2014年春节,曲宪忠因为中风住院了,刚住了5天,病情有所好转,他又偷偷从医院跑了出来,直奔果园。别人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养老啊,他总是说再等等,等梨园建成。其实,在他心里,早已把梨园当做了家乡。

  3年多的时间里,威县已建成高标准梨园6.8万亩,涉及7个乡镇104个行政村,引进陕西海升、利派尔科技、河北秋月、河北龙集、河北国苈等龙头企业35家,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63个,发展种植大户13个,新建标准化梨园136个。根据规划,到今年,梨树种植规模将达10万亩,梨果产量达26400万公斤,果品产值达到18亿元,出口创汇4800万美元,规划区农民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标签: 梨园 威县 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