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1972年从大田发现的棉花雄性不育株,经3年6季研究培育成功的棉花“洞A”核雄性不育种质。其不育性状主要受控于一对隐性核基因。具有不育性遗传稳定,易于转育,配合力强,恢复系广,群体不育株率50%左右,单株不育度100%。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利用洞A核雄性不育种质,转育出1之个衍生不育系。其中几个衍生不育系又组配筛选出12个已通过审定的杂交种。研究成功了两系法制种。并提出了一套花工少、成本低的繁殖。制种技术,利用洞A核雄性不育种质的衍生不育系,组配筛选的杂交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于生产面积稳步扩大,应用范围从四川扩展到湖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省,截至到1995年不完全统计,累计推广61万公顷,每公顷增收皮棉150千克左右,创新增产值9.62亿元,棉花“洞A”核雄性不育种质,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利用“洞A”核雄性不育种质选育衍生不育系,组配筛选杂交种及其配套应用技术,首次在我国用于大面积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