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高县古城镇西雷庄人的“土里淘金”梦

编辑:Berg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小满前后,点瓜种豆。5月21日是小满前一天,也恰好迎来了连续几个阴雨天后的一个大晴天,阳高县古城镇西雷庄村的农民们纷纷忙着补种小杂粮。本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小分队的记者来到该村,感受到科技正在为这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村庄带来新气象。

  一进村子,就看见几个农民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儿,村边道路上一辆三轮车拉着地膜往地里运,远处的几台拖拉机正在地里“突突突”地“埋头苦干”。

  在村“两委”办公室,记者向村党支部书记任英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西雷庄村位于古城镇中西部,紧傍神丰公路,交通便利,主导产业为传统的旱作农业,以种植玉米、谷、黍、马铃薯和小杂粮为主,村里有108户243人,2037亩耕地,水浇地1000亩。

  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已经种完,这几天,村民们正在种绿豆、江豆等小杂粮。“咱这村子一没资源二没企业,完完全全是一个纯农业村子,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就是170多人”,任英说。人少地多,如何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村里也曾经进行过许多尝试,种过大棚油桃,但由于缺乏技术,最终都没有搞成。也就是从那时起,任英意识到,要想在土地上做文章,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

  “看,这边是铺膜的玉米,都开始顶第五个芽了,那边是没铺膜的,才上了三个芽,这两边产量少说一亩也得差个三四百斤,真是不一样啊。”任英指着路两边不同的玉米地感慨道。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联点包扶该村的县农委和镇里的干部多次来到村里,和村干部共同研究村子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都想方设法为村子办实事、解难事。一提到这些,任英就非常激动,掰着手指头一件件、一桩桩地说给记者听:县农委为咱村送来1000亩地膜,更换了一台大功率变压器,购买了5台畜拉播种机和5台畜拉耘锄机;镇里为村子打了1眼机井,铺了2000米地下管线,增加了300亩水浇地……

  但最让任英上心和激动的是,县农委免费为农民提供了70亩地的“克星一号”马铃薯优良籽种,并在村里搞起了高垄种植马铃薯技术试验田。“这种技术和普通种植有什么区别呢?”记者问道。任英介绍说,普通的土豆每亩地能产1500斤,高垄种植技术再加上“克星一号”的优良品种,每亩地的产量能上到5000斤左右,最高能达到六七千斤。“不说别的,咱农民一亩地能收个3000斤就高兴得了不得了。”

  在地头,记者遇到了正在开着拖拉机锄地的村民李明才。任英说,“他可是村里的种地王,这次高垄马铃薯试验田总共8亩地,他自己就占了4亩,可是捡了个大便宜啊。”为了确保种植产量,县农委从籽种供应、垄地、种植到施肥、起土豆免费提供一条龙服务。

  “这是准备种什么呀?”“种江豆”。李明才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和记者聊了起来。今年42岁的李明才家里有150亩地,自己还花4万多元买了一台耕地机和一台播种机,除了自家地里用,春播忙时还能给有需求的村民们耕地、播种,用他的话说能“挣点儿油钱”,再加上家里养的20多头猪,算下来一年纯收入也能达到六七万元。

  说起这4亩高垄马铃薯试验田,李明才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儿。“嘿嘿,咱啥钱也不用掏,就等着秋后拿着袋袋收蛋蛋了。”李明才的一句话逗得大家伙儿都乐了。

  “现在村民的积极性可高了,要是今年种好了,明年一定能够大面积推开。”任英告诉记者,县农委明年还要在他们村里搞千斤谷种植技术推广,又是一项增产的新技术。这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这个小村庄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着实让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西雷庄人看到了“土里刨金”的新希望。

    标签: 马铃薯 村里 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