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放养牛繁殖低 通辽牛舍见效益

时间:2022-11-16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蔚蓝的天空,火红的六月,观赏着漫山遍野的新绿和成群的牛羊,呼吸着绿草令人沉醉的馨香。记者乘车沿着304国道来到了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发源地、全市“肉牛、母牛扩繁示范基地”和“小康示范样板村”――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苏木南巴嘎查。

  一进村子,最吸引人眼球的并不是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宽敞大瓦房,而是大瓦房后面一栋栋整齐的封闭式牛舍,一头头肥硕的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吃着饲草,牛舍门前的露天圈棚内,一群小牛犊欢快地追逐着,此起彼伏的“哞哞”声响彻耳畔……

  沿着平整的柏油村路,记者来到了村西头的养牛大户刘金山家,他正忙着组织工人进行新的干草库和青贮窖的土建工程。

  “不盖不行了,昨天家里的母牛又下犊了!得保证它们的口粮啊!”刘金山告诉我们,以前,家里没有牛舍,全靠散放,牛不但生长缓慢,繁殖率也低,一年忙到头,收入却没有多少。2011年,刘金山投入30余万元建设了4座封闭式牛舍、5座青贮窖池,牛的数量也由30余头增加到了120多头,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科学养殖场,有了棚舍,有了青贮,这牛的“吃、住” 一解决,紧跟着就见到了效益,当年刘金山的养殖场就出栏180余头牛,不但收回了所有成本,还有了不少的盈余。

  “科学养殖就是不一样!原来,咱家的母牛三四年才下一个犊,还得挑季节,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了这暖棚和先进技术,一年四季都能受精生犊育肥,想不发家都不行啊!”如今,刘金山的养殖场牛存栏已经达到200余头,草场1200亩,年收入40余万元。

  谈起下一步打算,刘金山信心满满:“增加能繁母牛数量,自繁自育。”他说,要想增加效益,必须在能繁母牛上下功夫,他打算在现有100头能繁母牛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头,再包些地,种植100亩优质牧草,提高母牛的繁殖率。近期,他又与市养牛办的科研人员合作,设立了母牛繁育科研基地,专门研制营养价值高,喂养能繁母牛的饲料。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南巴嘎查党支部书记额日很白乙拉来找刘金山商量青贮窖补贴的事儿。看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几年前,南巴嘎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村民靠粗放式的种养殖模式,放牧、卖牛,再种几亩口粮田,简单的维持生活。为了改变这种粗放模式,增加农牧民收入,南巴嘎查选准以肉牛产业为主导的“建设养畜、种植养畜、科学养畜”路子,立足中国西门塔尔牛发源地的优势,突出“品牌效应”,推广“六个一”养牛模式,即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基础着重发展黄牛产业,达到户均一处饲草料基地、一眼井、一座暖棚、一座青贮窖、一台农用机、一名养牛技术员的目标。如今,全嘎查肉牛存栏已达到2340头,草牧场40930亩,高标准永久性棚舍550间,永久性青贮窖180座。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6100元,其中80%来自于畜牧业。科学养牛已成为南巴嘎查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标签: 母牛 青贮窖 牛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