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义隆永镇:“疯丫头”一门心思搞养殖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你们多向闫凤华学学,踏实,勤奋,肯吃苦。”这是奈曼旗义隆永镇团山村的老人教育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

  闫凤华,38岁,团山村计生主任,也是养羊大户。从养猪到养牛,再到养羊,摸爬滚打近20年,一步一步成为集饲养、销售为一体的养羊大户。在她的带领下,团山村走上了“科学养羊,多养羊,养好羊”的路子。

  “订婚时,我用婆婆给的6000元彩礼钱买了10头仔猪。因为这件事,村里很多人都叫我‘疯丫头’。”说到年轻时的冲动,闫凤华哈哈地笑起来。

  闫凤华“痴迷”养殖,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初中毕业后,她一门心思搞养殖,还经常托外地读书的同学给她买养殖方面的书籍,根本就不考虑婚姻的事,可急坏了父母。直到22岁,闫凤华才与本村小伙白向利确立了恋爱关系。白向利和她一样,也想趁年轻做一番事业,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养殖致富。

  1997年猪价上涨,未过门的闫凤华与白向利商量大规模养猪。他们拿着从亲戚朋友处借的20万元钱,建了一个规模化的养猪场,又从北京引进了27头种猪和30多头仔猪。当年收入5万多,让闫凤华一举成名,也让她坚定了养殖信心。准备结婚时,婆婆给了2000元钱买电视,可夫妻俩却搬回来一台饲料粉碎机,让婆婆“埋怨”了很久。

  第二年秋,闫凤华刚刚购进百余头母猪和育肥猪,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猪市价格大幅下跌,闫凤华损失20万元。“那一年,连100元钱都借不到,生怕我还不起。要账的不到腊月二十七八,都不离家门。”闫凤华眼含泪水说道。

  一身债务的闫凤华,开始琢磨其他挣钱的机会,和丈夫建起了木材加工厂。一有空闲就跟丈夫一起破木头,攒够三四方木材就出售一批,赚的钱一部分还债,一部分买羊,精打细算地维持着生计。1999年春,恰逢国家对养牛有扶持政策,闫凤华争取到1万8千元贷款,投资3万元买了20头牦牛和3头母牛。当年秋,牦牛价格由每头1100元猛涨到3500元,闫凤华迎来养殖业的第二个春天。吃过市场风险亏的闫凤华,并没有急于扩大养牛规模,而是采取既养羊又养牛的保守方法。

  渐渐地,闫凤华悟出了门路:“要将养殖业做大做强,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成的。”在衡量了养牛与养羊的效益、成本、出栏周期等一系列因素后,闫凤华决定集中资金专门养羊。养羊方式也开始多样化,除养殖、出售种公羊、母羊外,还养育肥羊,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展。2010年,闫凤华联合村内4个养羊大户成立了利华养羊合作社。如今,社员已发展到8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0%,年出栏近1万只,产值近500万元,平均每户年收入3万元以上。

  闫凤华不仅是全村致富带头人,还是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从事计生工作14年来,她多次被评为镇级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选为奈曼旗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义隆永镇“双学双比”女能人;今年又被评为奈曼旗首届“十佳青年创业之星”。

  说到合作社未来的发展,闫凤华信心满怀。“我打算筹建一处冷库存储羊肉,在北京、沈阳等大城市发展自己的销售网点。给每只羊打上二维码,记录每一只羊出生—屠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让客户通过视频就能了解每只羊的情况,实现点单购买……”

  闫凤华当选计生主任时,刚刚24岁,也是养殖创业起步的时候。忙完家里忙外头,换上工作服进养殖场变身农妇,穿上职业装拿起文件夹又是村干部。“我是上得了职场,进得了羊圈。”闫凤华笑着说。

  养殖事业风生水起,计生工作得心应手,用闫凤华自己的话说就是“忙并快乐着”。她经常讲:“一人富不算富,我最大的梦想是让全村百姓都当上老板。”

    标签: 养羊 奈曼旗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