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它,人们眼中的沙漠“黄金”,只埋藏在茫茫大漠。要想见到它,只有一个办法:用手挖。他,一个大男人,突然留起了长指甲,跪在地上,不停挖沙,竟然都是为它!治沙三万亩,年销售额两千万,他用了整整十三年。看魏均,这个西北汉子,如何在金黄的沙漠里,挖出沙漠“黄金”!
5月的一天,魏均拿着一种长相奇怪,浑身长着鳞片的东西,来到了北京市一所中医药类的大学。他手上的这种药材,很多人竟然都不认识。
同学:没见过。
同学:没见过。
同学:没见过。
同学:这是什么啊?
同学:我以为是蛇。
魏均说,这种浑身鳞片的东西,又叫做“沙漠人参”,它在当地人的眼中,价值堪比黄金。要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必须到沙漠里,才能找到。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也是魏均的老家。他的财富,就埋在这片沙子的下面。
每年的五月份,是“沙漠人参”的采挖旺季。可是,茫茫的大沙漠里,什么都看不到。他说,想要找到它们,必须先找到一种紫红色的花。
顺着花挖下去,果然发现了一根长相奇怪,身上长着鳞片的东西。
魏均:看,这就是鲜嫩鲜嫩的发白的肉苁蓉了。
原来,它的名字叫肉苁蓉,是生长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里的一种植物。因为长期生长在地下,所以本该是长在肉苁蓉身上的叶子,逐渐退化成了一层厚厚的鳞片。因为这一层鳞片,肉苁蓉摸上去,手感有一些奇怪。
记者:好软啊,我以为是硬的,像山药一样。
魏均:对,肉苁蓉就是一个肉质状的苁蓉。
可魏均却告诉记者,这种头顶开了花的肉苁蓉,营养都输送给了花,肉苁蓉本身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价值了,所以他们必须赶在开花之前,第一时间找到刚刚冒出地面的肉苁蓉,把它们挖出来。
魏均:这就可以取了。
记者:全是寄生的?
魏均:对,你看。
肉苁蓉因为药用价值很高,并且只能在沙子下面生长,所以才被称为“沙漠人参”。而刚挖出来的肉苁蓉,可以直接吃到嘴里。
记者:什么口感?
魏均:看,直接就能吃。
记者:没啥味。
成熟的肉苁蓉挖出来后,沙坑要马上填平,以便在沙子里面的小肉苁蓉,继续生长。魏均公司的厂房里,放着许多今年刚采挖回来的肉苁蓉,其中有一些肉苁蓉的长相,实在有点奇怪。
魏均:这个有螺旋,这个像个大虫子,这个拐了个弯。
魏均把新鲜的肉苁蓉,烘干加工成中药切片、泡酒料和肉苁蓉茶等产品,2014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
朋友们说,魏均的创业,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苦”。魏均在2003年以前,是当地政府的公务员,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里。可自打他辞职种肉苁蓉之后,最常做的动作,就是跪在地上,不停地挖沙子。
高军:他有一个大心脏,一般人根本坚持不下来。
这片肉苁蓉种植基地,在十多年以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寸草不生,魏均却偏偏和这片沙漠较上了劲。十二年时间,他硬是改造了3万多亩的沙漠,种植肉苁蓉。为什么一般人坚持不下来的事,魏均偏要坚持?他与沙漠的故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2003年,30岁的魏均已经在县里的政府部门工作了7年。然而一天,他突然回家告诉母亲说,他要辞职,进沙漠种树。好好的公务员不做,为什么偏偏进沙漠种树呢?而且,他种的树没有任何经济价值,母亲非常地不理解。
唐玉兰: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而魏均坚持回到沙漠,却是因为一个个痛苦的回忆。
这是当地电视台在2005年拍摄的一段沙尘暴资料,魏均说他小时候的沙尘暴要比这严重得多。铺天盖地的沙尘,卷来满嘴的土腥味,就是他童年的味道。就连现在,家里废弃多年的老房子,仍然遭遇着沙尘的侵袭。
记者:这窗户框上还是有好多沙子啊。
敖云峰:家里面基本上家具和地面一刮完风就是一层,还有窗台上。
高军:这个沙尘暴经常黄沙满天,我们这里有个三天不刮风,就不叫三盛宫。
“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里的三盛公,是磴口县的一个老地名。磴口县位于黄河“几”字形的第一个拐弯处,而这一段黄河,恰好流经乌兰布和沙漠。据2010年的数据统计,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7700多万吨,这些沙子,需要将近一千辆重型卡车才能全部拉光。
魏均上高中的时候,每天上学都喜欢从黄河里游过去,可是小伙伴一看到从水里钻出来的魏均,都要笑上好一阵子。
魏均:以前我们是上高中,直接从黄河里面横渡过去了。一搓能有沙子,沙子很厉害。
魏均家里的几代人,都有治沙的传统。这里就是魏均家的老房子,爷爷奶奶来定居之前,这儿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那几年,风沙侵蚀着村庄,沙进人退,魏均的爷爷奶奶却下定决心,把这片沙漠还原成耕地。
母亲:那个时候愚公是移山,我们是移沙。
十年过去了,一棵棵小树苗已经长成了碗口粗;荒无人烟的沙漠,也变得绿树成荫,可魏均的爷爷奶奶却永远离开了他。魏均按照他们临走前的遗愿,把爷爷奶奶安葬在了这片他们亲手种起来的树林里,改造沙漠的梦想也深深扎在了魏均的心上。不仅如此,他还在改造沙漠的同时,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商机。
2003年的一天,参加农业展销会的魏均,竟然发现了一件他在沙漠这么多年,都没留意的事。
它叫梭梭树,是沙漠里专门用来防风固沙的树。梭梭树的种子,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种子之一,只需要一点点水,就能生根发芽。而在那次的展销会上,魏均发现,梭梭树的根部,竟然可以接种另一个经济价值很高的品种:肉苁蓉。
魏均:你看,肉苁蓉吸引梭梭的根过来,根穿过肉苁蓉种子,输送养分。
魏均想起来,在他小时候,当地的牧民们常常把野生的肉苁蓉切块,和羊肉一起来炖。不仅如此它还有许多别的用途。
魏召宏:泡酒,泡茶。
屠鹏飞:不是壮阳药,是全面的补肾。
2003年的时候,磴口县几乎还没有人大规模种植肉苁蓉,这让魏均很兴奋,觉得终于找到了既能治沙,又能赚钱的方法。他立刻找专家,做实验,并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加上东拼西凑的两百万元拿出来,承包了500多亩的沙漠,打算先种梭梭树,再种肉苁蓉。
可一开始,魏均就被这片望不到边的沙丘给难住了。
魏均:来之前,这里面和那边的沙丘差不多,都是沙丘,没有路,没有水也没有电,刚进来的时候,像我们这个砖都是拿履带车带进来的,大拖拉机。
为了把沙丘变成平地,魏均租了八台推土机,同时开动,平整沙地。可往往刚刚推平了的沙地,一场风过后,又恢复了原貌,有时候甚至连推土机走的路都刮没了。
高军:当时有推土机进去开发的时候,可以说推土机司机找不到回家的路,没有路。
在魏均眼里,这是一场人与沙漠的拉锯战,拼的就是谁能坚持到最后。靠着西北汉子不服输的劲儿,刮一场风,魏均就重新平整一遍,再刮,再平整。一年之后,魏均竟然平整了500多亩的沙地。他迅速在上面种上了梭梭树,一年之后的2005年,魏均在梭梭树的根部,小范围接种上了第一批肉苁蓉的种子。
那段时候,他觉得自己像一个红娘一样,每天都要扒开沙子,看看梭梭树的根有没有找到肉苁蓉的种子。
为了方便观察,魏均这个西北汉子,竟然留了整整一年的长指甲。
魏均:指甲太凸就把肉磨了。
然而,种着种着,问题出现了。一天,员工告诉魏均,他们请来了几十个工人,忙活了整整一天,也没种完几亩地。
王泽军:人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接种肉苁蓉才接种一亩地,效率非常低。
魏均以为工人偷懒,赶忙来到现场,刚想冲他们发火,可当他亲自种了一把肉苁蓉之后,突然明白了问题所在。
魏均:好多步骤,都是有规矩的。
原来,人工接种肉苁蓉,需要经过开沟,拌种,撒种,两次埋沙等五六个步骤,速度慢,又费力。这时候,魏均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办法。
魏均:大面积种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工,现在在中国目前这种农业,人工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用创新把人工种植机械化。
原来,他要发明肉苁蓉的机械播种机,并且完全代替人工!可在2005年,磴口县的农户从来没听说过,肉苁蓉还能用机器播种。员工们担心,研发机械播种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等肉苁蓉成熟、销售需要至少三年时间,这让公司的资金链十分紧张。
高军:紧张。因为当时资金都需要投入生产,所以做研发这块的资金,从生产当中挤出来。
尽管钱不够用,魏均却坚持要这样做。他把能借的亲戚全借了个遍,银行贷款也贷到了上限,可钱还是不够用。最困难的时候,魏均甚至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他只好把自家的耕地全部种上玉米、向日葵和小麦,只为了秋收的时候,能卖上哪怕一点点的钱。
魏均:最难的就是到人家干完活,发不了工资,想办法给干活说一说,稍微往后推一下,到秋收下来给人家。
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魏均就回到老房子前的这片林子里。当年爷爷奶奶亲手种起的小树苗,现在,已经长到足足一人合抱。
魏均:其实对我的影响最大就是他们那种勤劳、艰苦、朴素,让我想一定把这件事做成。
看到魏均春天欠下的钱,拖到秋收才能还,魏均的朋友们竟然做出了一个他自己也没料到的举动。
敖云峰:我们条件好点,自己有套住房,把我们的住房大概五个人,每个人的住房拿出来做抵押给他贷的。
原来,魏均对治沙的坚持,感动了他的朋友们,他的五个朋友纷纷把自己家住的房子抵押贷款,帮助魏均渡过难关。
敖云峰:他不可能做不靠谱的事情,所以说那时候我们拿不出来现金,只能拿房子抵押支持他。
有了朋友的支持,魏均终于在2012年,发明出了这样一台肉苁蓉播种机。他把肉苁蓉的种子和沙子混在一起,通过机器埋进梭梭树的根部。
魏均:种子直接搅拌,就流下来了,埋进五十到六十公分处。
2012年,整个磴口县已经有不下二十多家企业在沙漠里种植肉苁蓉,而魏均成了他们当中几乎最早使用机械播种的人。于是,他大胆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万多亩。可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肉苁蓉种子,魏均又去哪里找这么多的种子呢?原来,秘密就在肉苁蓉紫红色的花里。
魏均:展示花和种子。
每年五月中下旬,趁着肉苁蓉开花的时候,魏均都让员工把花苞里的种子收集起来,以便用播种机播种时大量使用。
2013年,魏均第一批大规模种下的肉苁蓉长成了,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肉苁蓉挖出来,晾晒在地上,铺满了整个院子,盘算着在一个月后,能卖个好价钱。然而,一个月后,魏均把晒好的肉苁蓉拿在手里,却顿时傻了眼。
魏均:基本晾干了以后都成这样的了,很细的,这个有效成分降低了,再一个关键没人要像这样的东西。
记者:没人要?
魏均:原料在市场上不好卖。
比手腕还粗壮的新鲜肉苁蓉,竟然被他晒成了一根手指粗细,并且有效成分流失了一大半。这可急坏了魏均,眼看着第二批肉苁蓉就要从沙子里出挖来,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又要白白浪费一批。
魏均:传统的原料药材市场上都是这么粗的,要那么细,因为没人要,不好卖,就得想办法。
这时候,魏均突然想到,家里人吃山药的时候,一般会先用锅蒸一下,那肉苁蓉能不能也先蒸一下,锁住养分,再拿出来晾晒呢?
几个月的时间,魏均的科研团队发明了这条肉苁蓉加工的生产线,新鲜的肉苁蓉在清洗过后,会先进入这个容器进行熏蒸,然后再拿出来晾晒,果然,肉苁蓉的大小让魏均和员工都十分高兴。
魏均:正常的这么粗的,能做到这么粗,一个是好卖,关键有效成分含量提高了。
晾晒过后的肉苁蓉,再经过切片,烘干,就可以当做成品,直接销售了。像这种中药切片,每公斤平均售价300元。
魏均:你可以尝一下。
记者:可以吃吗?
魏均:可以可以,你吃一下、尝一下,微苦。
记者:稍微有点苦,口感有点像红薯片。
到2014年,魏均的肉苁蓉种植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年销售额两千多万元。在种植基地的旁边,他建了一个肉羊养殖场,从当地进了40多只种羊,专门用掺了肉苁蓉药渣的草料喂养。现在,魏均的肉羊养殖数量已经达到了两千多只。
在沙漠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沙漠对魏均来说,已经有了另外一番意义。
魏均:其实这个沙子在我心中我认为它是非常干净的,第一在我的内心中它是非常干净。第二个沙漠不是危害,它现在在我的心里是一个资源了。
袁彦:产业链,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在当地是龙头老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