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树:棚膜趟开致富路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我国第一产粮大县吉林省榆树市,瞄准北方冬季蔬菜供应缺口,推进“春提前、秋延后、冬覆盖”为主的棚膜蔬菜种植,打开一条粮食生产大县提高种植业效益的致富新路。

  两季种植 三茬收入

  “在江浙一带的蔬菜市场,咱进步村的柿子和豆角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提起村里的棚膜产业,榆树市五棵树镇进步村村民单国志神采飞扬。

  驱车沿乡村小道进入进步村,扑入眼帘的是农房周、田野里望不到头的白色塑料大棚。这个6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种植蔬菜大棚635栋,年产蔬菜5000万斤。只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18000元,高于榆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农民靠种植反季节蔬菜盖新房,买轿车,过上相对富裕的日子。

  进步村农民搞棚膜种植讲究一个“巧”字:只种豆角和番茄。豆角只种“一点红”,3月覆棚定植,5月初上市,比大地菜提前1个月,口感好,耐储存,不愁销。番茄只种“欧盾”,运到江浙一带不软、不霉、保鲜如初。

  进步村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村里建起占地1.7万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1.2亿斤,是国家指定的蔬菜定点批发市场,自称东北农村最大。每年5至10月,这里的菜价甚至成为销地的风向标。农民围绕装箱、交易、运输等实现就业,光是装箱,手快的一天能收入300  八号镇北沟村的棚膜产业同样搞得风生水起。蔬菜园区所产蔬菜销往全国三十多个城市,部分通过绥芬河口岸销往俄罗斯远东地区。

  “种大棚是两季种植,三茬收入。”村支书刘占文给记者算了笔账:春种黄瓜或豆角,秋种西红柿和豆角,年产蔬菜5.5万吨,收入1.4亿元,纯收入过亿元。每栋大棚年获纯利8万元以上。“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5万元,其中大棚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83%。”

  冬闲变冬忙 四季有钱赚

  东北冬季寒冷漫长,蔬菜供应依靠外地市场。农民自我探索并大获成功,使当地政府认识到反季节棚模种植对提升农业效益的意义,着手打造冬季蔬菜生产基地。

  2008年,弓棚镇引进日光蓄热保温室,村民朱亚波成为第一批“护花使者”。“两个温室大棚,面积5000平方米。春天栽花卉,夏天种柿子,冬天还能种茬小叶菜。”她说,“政府投资修路、通水、拉电,建大棚,指导标准化种植。日光温室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隆冬时节不烧煤、不取暖,棚内温度仍然在零上7摄氏度。生产一茬小叶菜一个棚最少能卖2万元。”

  朱亚波种植的花卉进了长春市的高档住宅社区,年产80万株仍供不应求;“千禧”小柿子供给大型超市;冬季的小叶菜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下一步,朱亚波盘算着当经纪人,“农户种植,我帮他卖。吉林省心省力,农户还挣钱。”

  日光蓄热温室的发展为弓棚镇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南菜北种、常菜反种,推动蔬菜品种的优化升级。农民冬闲变成冬忙,四季有活干,全年有钱赚。

  去年末,榆树市棚膜蔬菜园区发展到106个。其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区9个,蔬菜总产值实现32亿元。

  用现代农业理念引导特色经济发展

  种植棚膜蔬菜与种粮相比,收益差至少在5倍以上。产业发展起来后,围绕包装、加工、运输、销售,又可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收入。榆树市扶持棚膜种植可谓不遗余力,但到去年棚膜种植也只有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

  记者在采访中切身感受到,种植品种几近相同,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发展思路上参差不齐,棚膜产业的“拳头效应”并没有完全释放。

  “地域间、乡镇间的棚膜产业发展不均衡,资金支持不能‘撒胡椒面’,干得好、积极性高的地区应在种植技术、资金投入、农民融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进步村支书王龙生说。

  曾多次到山东寿光实地学习考察的刘占文对当地农业现代化生产念念不忘。“寿光早就上滴灌了,咱们这还没有。滴灌设施配套后,节省劳动力,能物理灭虫,还能防止产生其他细菌,保障食品安全。”他说。

  有菜无处储,制约着品牌打造。棚膜经济对储藏、运输要求高,产品上市集中,健全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十分关键。“一到蔬菜成熟开始采摘的时候,市场场地有限,大量的蔬菜没地方存放,只能在路边支起铁棚子。长时间日晒,损耗非常大,好东西也卖不上价。”单国志说。

  这种尴尬在北沟村同样存在。“种植规模已经形成,但要想做大市场,必须搞深加工。否则,种菜的还没有倒腾菜的挣得多。”刘占文说,“有几家大型市场来谈合作,要求长期供应,小包装。咱们没有冷藏和分包装设备。”

  建立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的必由之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销售,对于政府和农民来讲,摸准做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签: 蔬菜 种植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