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操持四百亩 岁入二十万

时间:2024-01-01 编辑:Dinah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广东中山:操持四百亩 岁入二十万

  上月底,中山市农业局对2014年种粮大户申报种粮补贴情况进行了公示。名单中,多数“大户”的种粮面积仅20亩以下,但大涌镇却有多名100亩以上的真正大户。记者走访发现,在农业机械逐渐普及的今天,种粮农民的真实生活,与人们想象中有了较大出入。

  大涌镇为何盛产种粮“巨无霸”?该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种植板块的李健宏介绍,今年大涌镇的种粮面积约1750亩,在全市排前5名。由于多数大涌人都想做生意,不想耕田,村里的地东一块、西一块都没人耕作。于是,有人将它们一点点租下来,积少成多,逐步诞生了100亩以上级别的种粮大户。

  “然而,现在不少村民也不想把地租给水稻种植户。”李健宏感叹说,水稻田的租金顶多1100元/亩,高了就没种植户愿意租了;如果租给花木场,每亩2500元以上。

  “去年南文社区有1200亩水稻田,今年转成花木地。”李健宏说,如此一来,整个大涌镇的种粮面积降了近一半。

  造成这样的局面,归根到底是种粮的经济效益太低,“争抢”土地资源时处于劣势。李健宏认为,除了要打造现代农业,政府或应增强相应的扶持力度,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其“土地竞争力”。

  聚焦种粮大户

  案例1.购置插秧机收割机,告别“锄禾日当午”

  年仅30岁的横栏人梁焕信,是2014年种粮补贴公示名单的“一哥”。他在大涌镇旗南村耕作着444亩水稻,面积全市第一。

  在人们心目中,耕作水稻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场景。梁焕信却说,他的日子比大家想象中“懒”多了。

  梁焕信的农场有3样“看家宝”:一台中型拖拉机,一台插秧机、一台收割机。农业机械化,让梁焕信的日子有些“悠闲”。

  每年雨水节气,是水稻种植户的“浸谷期”。1个月后,便是插秧期。以前,插秧100亩要用30个人劳作1个星期。有了插秧机,“单枪匹马”一天完成近60亩。

  与其说梁焕信是辛苦劳作的农民,倒不如形容其为“包工头”。每到插秧、施肥、打药、收割等农忙时期,梁焕信会请来3-5个短工帮忙。

  案例2.装备稻谷烘干机,附近农户来“蹭机”

  如果说中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是本地种粮大户的“标配”,那么稻谷烘干机就是农业机械中的“高级货”。

  在大涌叠石村耕作近两百亩水稻的黄立尧,去年花费20多万购置12吨级烘干机,让他在周边农户中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他说:“传统晒谷,天气不错要三四天,遇上阴天起码半个月。”2012年12月,连绵阴雨导致南朗镇25万公斤稻谷遭遇发芽受损情况。有了烘干机,黄立尧突破了“拦路虎”——每次容纳12吨稻谷的机器,烘干稻谷只需17个小时,操作人员仅需两三个人。“12吨稻谷如果用传统方法晒干,起码要15个人。”黄立尧说。

  黄立尧成了周边农户眼中的“香饽饽”。每逢收获季节,不少农户到他那里“蹭机”。

  “让他们负责自己的燃料成本,其他费用懒得收了。”黄立尧大气地挥了挥手说。

  案例3.承包小岛种田观光建造现代农业基地

  西江分隔了大涌镇与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江心有一座名为“陆泉沙”的小岛。它曾与世隔绝,是不少大涌人心中的“鸡肋”。2010年起,无人问津的荒岛迎来了一次“逆袭”。

  拥有丰富的粮食、水果种植经营经验的大涌人林婉明,承包了这座小岛;投入800万元资金,对其进行了防洪堤围、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方面的改造。

  如今,陆泉沙有了水泥农路,也有了各式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机械化耕作设备,甚至还有机械灌溉、喷药等设施。在岛上协助林婉明打理农业的负责人能哥说,这座700亩的小岛,目前种有近400亩水稻,还有鱼塘、花木场等。打理整座岛的农业,一年到头仅需20人左右。

  作为现代农业基地,陆泉沙的农产品产出给林婉明带来了收入。此外,他还计划将这里发展为农业观光旅游的新去处。能哥表示,这里计划沿岛建一条约5公里的环岛绿道,专供市民上岛骑行。同时,岛上还会设立钓鱼场、烧烤场等农家乐场所。

    标签: 种粮 水稻 插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