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0多年前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以来,这片不断发展的热土就一直吸引着千万心怀梦想者。
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成功,有的刚刚起步;有的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土生土长在岭南;有的坚守着传统,有的奔跑着拥抱新科技……千万条小流汇成江海,共同凝聚成为一个在寻梦、践梦、筑梦道路上不断拼搏的广东人形象。
从今日起,南方日报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之筑梦南粤”栏目,记录在粤筑梦者的故事,敬请垂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惠州时为荔枝写下的名句。
在“荔枝之乡”惠州,民营企业家薛子光有一个“荔枝梦”:葡萄可以酿酒、苹果可以制成醋,荔枝这种岭南佳果能否也通过深加工酿制成为荔枝酒、荔枝醋等产品,打造成誉满全球的品牌?
从2000年开始,薛子光顶着家人的不理解和反对,不惜卖房卖地筹措资金。15年下来,薛子光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家乡惠州建起了一个荔枝加工基地,研发的技术也于今年获得了广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比创业上的成就更让他开心的是,他找到了一条能够提高荔枝附加值、帮助果农抵御价格风险的道路,“看到农民眼里的喜悦,我知道我的梦想有意义”。
从副处级干部到逐梦商人
一筐筐鲜红的荔枝被运上缓缓流动的生产线,生产线上的工人紧张地传果、选果;生产线上的设备则自动进行洗果、杀菌、剥皮、去核、榨汁、速冻;乳白色的果汁通过管道输送至不锈钢储存罐中冷藏保鲜。每到夏季,位于惠州的广东祯州集团荔枝加工基地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大家日常所熟悉的荔枝酒,多是用米酒浸泡荔枝鲜果肉而成,我想对荔枝进行深加工,酿出更香醇、更高品位、营养健康、符合国际消费潮流的荔枝酒。”薛子光说。
薛子光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在他小时候,村里长着一棵大荔枝树,每逢成熟期,枝条上就挂满了个大、味甜的荔枝,荔枝香弥漫全村。然而,在那个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发达的年代,作为一种较为稀缺的水果,村里采摘的荔枝主要用于出口,村民很少有机会吃上一颗荔枝。
一次,年幼的薛子光实在忍受不住诱惑,偷偷爬上树偷吃了几颗,被社员发现说队长的儿子偷公家的荔枝吃,被愤怒的父亲“一顿揍”。荔枝,从此令他魂牵梦绕,也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此后数十年间,薛子光当过大队书记,念过商业学校,甚至在深圳担任过副处级公务员,似乎与荔枝渐行渐远。上世纪90年代初,适逢当时惠州地改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薛子光决定回家乡创业。从贩卖建材到消防设备,再从包工头到建筑商,经过十年的打拼,几经沉浮的薛子光逐渐有了些资本积累。
1999年,在一次前往澳大利亚的考察中,薛子光发现当地的荔枝远销欧美,利润丰厚,“一颗就能卖0.5美元,品质却是广东人不吃的劣质品种——大造。”大受震动的他联想到家乡荔枝“在国内是果中之王,在国外却无人知晓”的状况,当即萌生了从事荔枝产业的念头。
薛子光时常念诵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广东荔枝。
卖房酿造中国“路易十三”
“法国人用葡萄酿酒,我们为何不能用荔枝来酿酒?”带着这个疑问,2000年,薛子光开始探索荔枝深度加工的产业路;当时在国内,采用荔枝鲜榨汁酿酒的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
薛子光大胆设想,以广东的荔枝鲜果为原料,利用法国先进的干邑酿造技术,有没有可能酿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路易十三”?为此,他专程远赴著名干邑“路易十三”的故乡——法国,聘请国际酿酒大师共同开展荔枝酿酒技术攻关。
作为荔枝深加工产业的“开荒牛”,薛子光一路走来并不顺利。
从2000年开始,薛子光连续三年、每年十多次、每次一百多公斤,将广东的鲜荔枝空运到法国的研究所,进行果肉营养成分分析和酿酒技术研究,光是空运,每年就耗资30多万元。
为了筹资建设自己的厂房,薛子光四处借钱,并忍痛卖掉了自己以前购买的房子和土地。而这一举措招致了全家人的反对,“亲兄弟姐妹到现在都没怎么理我”。
经过3年试验和研发,薛子光终于酿造出冰酒、干白、白兰地等不同口感、不同品味的多种荔枝酒和高档荔枝果醋。2003年,他开始试产荔枝果酒,一经推出即被订购一空。不料在一次出口德国时,由于荔枝果酒里含果皮和果核残渣,德国海关将其鉴定为“生物食品污染”并退回。
资金缺乏、技术有待改进……陷入低谷的薛子光不曾想过放弃。“都已经砸锅卖铁了,哪怕继续砸,我也想把荔枝深加工产业做下去”。
接着整整8年时间,薛子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无菌生产流程的改进当中。
2013年,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广东祯州荔枝加工基地建成。花费13年时光,他终于筑造起了“荔枝梦”第一道坚实的平台。
今年2月,薛子光与合作学术机构多年的共同努力收到了回报,他们研发的“果汁果酒与水果提取物绿色加工技术与设备”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果农眼中的“恩人”
自荔枝加工基地建成以来,每到夏天,薛子光都满怀欣喜地看着数千吨荔枝鲜果,摇身一变成为科技含量高、品牌效益好的深加工产品。
于薛子光而言,荔枝酿酒不仅仅是品牌梦、文化梦,还是一个让家乡果农共同致富的产业梦。
以往,荔枝果农主要依赖鲜果在市场上的销售,随着荔枝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常常出现“果多价贱”“果甜价苦”的现象,果农心里更是有苦难言。
“荔枝是季节性产品,保鲜期又短,难以销售到远方;而且消费者普遍认为荔枝多吃易上火,导致荔枝鲜果的销售市场很有限。”在薛子光看来,上好的荔枝因销路不畅而烂在枝头,简直是“暴殄天物”。
有效解决荔枝销路不畅的办法就是发展荔枝深加工。“光是酿造一斤荔枝冰酒,就至少需要20斤荔枝。”薛子光说,荔枝加工基地需要大量的荔枝,每多花一万元收购鲜果,就能多使3户农民不愁销路。而如今,薛子光的厂房一个收购季就能“吞”进6000多吨鲜荔枝。
在荔枝市场价低迷的时候,为了不让果农因价格过低而遭受损失,薛子光往往以高于市场价的价钱收购荔枝,“虽然能力有限,但至少可以让果农兄弟少亏一分是一分。”
几年下来,奔走各地农村的薛子光被一些果农称为“恩人”。“我奔走各地农村,常常有农民兄弟围上来。我看到他们眼里的喜悦,知道我的事业是有意义的。”薛子光说,比自己的产业壮大更开心的就是,荔枝树从此变成果农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