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菌核病的防治要点

时间:2021-04-27 编辑:Eva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症状:绿豆菌核病在棚室或露地均有发生。进入开花结荚阶段,病株基部呈灰白色,致全株枯萎,剖开病茎可见鼠粪状菌核。荚染病: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成灰白色,有的长出黑色菌核。


  ◆病原: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球形,直径0.5-1mm,黄褐色,似油菜籽。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绿豆田里的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中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孢子放射时间长达月余。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进行再侵染扩大传播。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大田条件下,散落在豆叶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病菌的接种体及菌丝侵染绿豆时,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时,相对湿度低于100%,病菌即不能侵染。绿豆菌核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植株受害期较长。


  ◆无公害防治法:


  (1)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如种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残体,播前用10%盐水浸种,再用清水冲洗后播种。


  (2)轮作、深耕及土壤处理。有条件的可与水稻、禾本科作物轮作;收获后马上进行深耕,把大部分菌核埋在3cm以下;在子囊盘出土盛期中耕;灌水覆地膜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


  (3)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及病残体。


  (4)覆盖地膜,合理施肥,利用地膜阻挡子囊盘出土,要求铺严。此外要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可铺盖沙泥,阻隔病菌。


  (5)重点抓生态防治。必要时喷洒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35%多菌灵磺酸盐(菌核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百硫(顺天星2号)悬浮剂500倍液、50%多霉威(菌无常、万霉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