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也叫大豆,其生长周期大概在5个月左右,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花期在6-7月份,果期7-9月份,一般在7-8月成熟可供收获。黄豆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1.生长周期
黄豆的生长周期一般是分为6个阶段。
⑴种植期
一般为6月份,在玉米种植及冬小麦收割之后,如果天气变化使玉米种植受阻,农民就会选择转种大豆。
⑵发芽期
这一过程一般在大豆种籽吸收水分达到种籽重量的50%后开始,通常在种植后一至两周内开始发芽,取决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及种植深度情况.如果土壤湿度情况较差,就会严重影响种籽的发芽,农民就会等到有足够的水分时才会种植,或者在干燥的土壤上种植后在等待降雨后重新种植。
⑶早期生长期
在大豆发芽后25天左右,作物高度能达到6至8英寸.若土壤湿度较低就会使大豆生长缓慢,并可能由于根系较浅影响作物吸收养分.在大豆发芽后25天左右,大豆秧苗要比玉米秧苗的生长力强,高温天气通常只会影响到大豆秧苗的上半部分生长.此阶段大豆根系生长较快。
⑷出枝期
大豆长出0至6枝.一般是在发芽后40天左右,顶茎的芽体较为密集并开始形成花朵.这一阶段大豆生长能够补偿大豆早期发芽或受到冰雹天气影响所受到的影响.在发芽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与开花期(7月中旬至下旬)之间大豆生长情况将决定大豆开花的数量,并最终决定大豆最后的产量。
⑸开花期
在大豆发芽后45至50天左右.开花期一般持续大约30天,使大豆对短期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要低于玉米授粉期间受天气变化影响的程度.开花期时大豆高度能达到17至22英寸,已达到成熟期高度的50%左右。
⑹结荚期
在大豆发芽后55至60天,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若天气过高或者在开花及结荚期出现旱情可能会使结荚数量减少,每个豆荚的大豆数量减少或者大豆重量减轻,从而会使大豆亩产减少,通常情况下,7月份的气温对大豆的最终产量影响较小,但在开花后期及结荚早期(8月份)如果出现异常高温天气,也会影响作物亩产。
2.种植地域与收获时间
大豆产国如(南半球的阿根廷和巴西),大豆是在每年的11月种植(美国为5月份),开花期为1月份(美国为7月份),结荚期为2月份(美国为8月份),收割期为3月和4月(美国为9月和10月).中国的大豆生长周期和美国大致相同。
按照大豆生产的气候自然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品种生态类型、发展的历史、分布和范围的异同,对我国大豆区域采取了两级制划分:第一级以主要作物的熟制,将全国划分为5个大区;第二级为大区内地域上较大的自然条件差别划分为7个亚区,依此看出大豆在全国生产上的概貌。
⑴北方春大豆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北部,该区分三个亚区,其中东北春大豆亚区为重要内、外销生产基地。
a、东北春大豆亚区
包括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四盟。
b、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
包括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一部、河套灌区及宁夏。
c、西北春大豆亚区
包括地区:基本为新疆农区。
⑵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
华北大豆生产区域,该区分两个亚区。
a、冀晋中部春夏大豆亚区
包括地区:河北长城以南,石家庄、天津一线以北,陕西省中部和东南部。
b、黄淮海流域夏大豆亚区(II5)
包括地区:石家庄、天津一线以南,山东省、河南省大部、江苏省洪泽湖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天水地区。
⑶长江流域春夏大豆区
包括黄淮海夏大豆区的南沿长江各省份及西南云贵高原,该区分两个亚区。
a、长江流域春夏大豆亚区(III6)
包括地区:江苏、安徽两省长江沿岸部分,湖北全省,河南、陕西南部,浙江、江苏、湖南的北部,四川盆地及东部丘陵。
b、云贵高原春夏大豆亚区(III7)
包括地区:云南、贵州两省绝大部分,湖南和广西的西部,四川西南部
⑷东南春夏秋大豆区
包括地区:浙江省南部,福建和江西两省,台湾省,湖南、广东、广西的大部。
⑸华南四季大豆区
包括地区:广东、广西、云南的南部边缘和福建的南端。
中国计划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以与外国大豆进行竞争。
3.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情况
⑴现状分析
2016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大豆加工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在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进口过度问题突出的形势下,大豆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和冲击更加倍受关注。在当前大宗农产品普遍面临进口压力的情况下,大豆进口也对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不利影响。
⑵加快推行粮豆轮作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进,大豆相对效益有望不断上升,保持和适度发展大豆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表现在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从几大主粮来看,小麦平衡有余,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发展大豆增生产,不仅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认为。
11月,农业部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挥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传统优势,恢复粮豆轮作种植模式”。2016年4月,《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今年)》发布,其中提到要“因地制宜开展粮豆轮作,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麦豆一年两熟或玉米大豆间套作,适当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到今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增加4000万亩左右”。
2016年,黑龙江省下发了《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改种大豆轮作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规定,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改种大豆轮作补贴试点面积为650万亩,补贴标准为每亩150元;⑵补贴重点向大豆主产区倾斜。
“大豆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根茬、落叶多且较易腐解,是良好的养地作物。粮豆轮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用养结合的有效途径。”陈萌山说。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以粮豆轮作为基础的耕作制度和以有机肥料为主体的施肥制度,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设农场多年来一直坚持大豆玉米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在7%到9%,大豆产量稳定在每亩200公斤以上,达到同一个地方大豆单产的世界先进水平。
陈萌山认为,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落实和生产技术改进,国产大豆的相对效益有望不断上升,保持和适度发展大豆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国产大豆产业可以承担起保证国内食用大豆自给并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豆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的责任。国产大豆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稳步扩大。
⑶科技创新提升单产
在种植面积难以短时间迅速扩大的现实境况下,提高单产是避免国产大豆产量严重下滑的唯一途径
“未来国内大豆需求仍将增长,供求矛盾趋紧。我国食用大豆油保持进口的局面仍是常态。因此,国产大豆产业的发展将长期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迅速提高国产大豆产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陈萌山说。
他表示,我国大豆比较效益较低有多种原因,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原因是大豆总体单产较低。在种植面积难以短时间迅速扩大的现实境况下,提高单产是避免国产大豆产量严重下滑的唯一途径。
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大豆绿色增产增效集成示范项目,在黄淮海、西北和东北产区设9个示范基地,核心区示范面积8200多亩,辐射500多万亩。在安徽省濉溪县,在麦茬机械化免耕播种栽培基础上,重点集成了病虫害防治、除草剂安全施用、测土配方施肥、根瘤菌施用、高效低损失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平均亩产接近200公斤,增产10%以上。
项目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了品种、栽培与农机的有机配套,形成了以机械化技术为核心,走区域化、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的模式,可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
针对国产大豆主要供食用的实际情况,中国农科院和兄弟单位合作,加大了专用特用大豆品种的选育力度,选育、应用与特定产品“一对一”的食用大豆品种,开发多种多样的大豆食品,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大豆产业的整体效益。更多相关行业资讯请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