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随着不断飙高的气温,特色种植观光游也在持续升温。同样一片土地,换个思路就有不同的“玩”法,不仅为人们避暑旅游提供了好去处,也成为农民提高种植效益的新途径。农业生产向着综合化利用的方向发展,带动生产过程本身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请看青海、江西等地的农田新“玩”法。
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是由西宁去往青海湖的必经之地,近几年,随着青海湖旅游的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一睹青海湖的美丽风光。对于爱好旅游的人来说,目的地固然重要,但路上的风景也一定不会错过。
7月20日临近中午,记者在石堡城油菜花基地见到了日月藏族乡莫多吉村村民向俊,他正在准备迎接途经这里去往青海湖的游客。向俊说:“好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两三千人,今年才开业一个月,就已经赚了5万多元。”
2013年,向俊从村里流转了600亩土地,将公路沿线的300亩地全部种上了油菜,建起了石堡城油菜花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他告诉记者,如果仅仅靠卖油菜籽,种油菜其实赚不了多少钱,关键是油菜花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他算了一笔账:种油菜卖籽,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纯收入在400元左右,300亩油菜可收入12万元,再扣除土地流转的费用,算下来基本赚不到钱,要是年景不好,还赔钱。可是油菜花仅三四个月的旅游旺季就能带来五六十万元收入。向俊说:“你来我这里看油菜花,难道不想拍个照片留个影,穿穿藏服骑骑牦牛,肚子饿了不吃点当地的特色美食?这都是基地的收入来源。”
在距离向俊的石堡城油菜花基地不到两公里的日月山村,还有一个更大的油菜花观光基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驻足拍照留念,穿起藏服骑上牦牛逛一圈油菜花田。基地负责人唐小平说:“这段时间,每天在基地停留的游客有上万人。基地昨天一天的收入就达到3000多元。”
去年,唐小平从日月山村流转了400多亩荒山地,开始尝试打造油菜花景观区。他告诉记者,到现在已经投入了将近1500万元,计划把这里打造成湟源县最大的集油菜花观光、餐饮、垂钓一体的休闲乐园,每年带动日月山村农民增收300万元。唐小平说:“油菜花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一亩地油菜花产生的价值要远远超过一亩地油菜籽带来的收入,老百姓当初想不通,现在全都明白了。”
从起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在公路沿线种植油菜,如今湟源县至青海湖沿线正渐渐形成一条油菜花观光带。今年湟源县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到了4.6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2万亩。像向俊、唐小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每年盼望的不是油菜籽收获的秋季,而是油菜花盛放的夏天。
300亩油菜花田,光卖油菜籽一年收入12万元,靠油菜花观赏吸引游客,三四个月就能收入五六十万元。休闲观光农业给日月藏族乡的油菜种植户增加了效益,破解了种植油菜比较效益低的难题。
“地里种田一年,不如城里打工一月”,经济效益不佳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而当“下乡种菜”“进棚采摘”成为越来越受城市居民欢迎的旅游方式,许多农民也在其中发现了种植效益提升的契机,原来“玩”也能赚钱。
“玩”让农业生产从种地打粮、收菜的单一生产模式中挣脱出来,油菜除了能榨油还能赏花,水稻育秧结束后育秧大棚也可以变成种木耳摘菜的“开心农场”,价值不仅仅来自终端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拿来综合利用。
要想“玩”得更好,“玩”出高效益,离不开专业的技术指导。听京郊农户说过,用于采摘的苹果,种植时行距、株高、管理方式等都与普通苹果不同。休闲观光农业给种植方式带来了新变化,也对农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针对农业生产的变化总结出相应的技术方案,更好地指导特色种植,不仅关乎农民的“钱袋子”,也关系着产业的发展前景。
除了技术指导,政策扶持与引导也不可或缺。种哪些品种更能吸引游客,选择什么样的地块,都需要立足全局的整体规划。南丰县通过出台政策,将荒地改良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增加了农民收入,改良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油菜花的信息想要了解,可以点击查看农技之家网站油菜花频道详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