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草油菜新品种饲油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时间:2023-10-11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饲油1号是由我国著名油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傅廷栋教授育成的我国第一个“双低”(低芥酸、低硫苷)甘蓝型春性三系杂交高产饲用油菜新品种。2007年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高产、优质、低温生长能力强。栽培技术简单、营养含量丰富等特点,适宜在西北海拔2000m以下地区麦收后到冬季临冻之前的近3个月的土地空闲期复种。饲油1号复种充分利用了西北地区大部分一熟地区小麦7月中下旬收获后土地休闲,8、9月份雨热同季的特点,将种植业与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双低油菜由收获籽粒油用向收获营养体饲用或肥用的转变,并将西北1年1熟1单种植模式,转变成为“1粮1草”1年2季成熟的种植模式。1选育经过饲油1号是2000年用母本不育系P9AxP14B与父本Sv02002R配制的三交杂种(代号为00SNl22)。母本不育系P9A是波里马雄性不育系1141A与保持系―1“P9B”杂交、连续回交育成;保持系―2“P14B"是275Bx285BF5杂交育成;恢复系Sv2002R(父本)是从瑞典双低品系SW2002中选株育成。2001年在甘肃和政县第一次参加麦后复种饲料试验,2002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示范种植,2003―2004年继续在和政县做复种试验。2005―2006年在和政县、古浪县、静宁县、民乐县、玉门镇区试平均产量为3586.25kg/亩,最高产量可达5800kg/亩。2007年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特征特性饲油1号(00SNl22)属甘蓝型春性雄性不育系双低三交种,苗期生长旺盛,叶色浓绿,上有少量蜡粉;半直立,茎秆粗壮(茎粗为0.3cm―1.Ocm),种子红褐色,千粒重3.3g,芥酸含量为O.2%,硫苷含量为16.59umol/g饼,粗脂肪45.98%,粗蛋白21.44%,粗纤维11.65%,粗灰分17.00%,钙1.79%,磷0.464%。甘肃省麦后复种出苗后约50天左右抽薹,80-90天开花。经农科院植保所在自然感病条件下田间鉴定:在苗期和成株期均未见菌核病、霜霉病病害发生。区试表明,饲用油菜饲油1号(00SN122)亩产鲜草分别较毛苕子、箭舌豌豆、草木樨和谷草增产662kg、818kg、1034kg和1263kg,增产率达22.64%、29.55%、40.53%和54.33%。5种饲草在同等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趋势为:饲油1号(00SN122)>毛苕子>箭舌豌豆>草木樨>谷草,饲用油菜鲜草产量位居首位,与其他几种饲草相比,鲜草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栽培要点3.1整地、施肥前茬小麦收获后清除田中麦秆,然后浅耙2遍。播种时亩施尿素1kg作种肥,在油菜生长发育处于5―6叶期时进行追肥,亩追施尿素7.0kg。3.2播种麦收后灌水1次,然后将地浅耙两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田中耱地1遍覆盖种子;雨养农业区麦收后将地浅耕1遍,随后将种子撒入田中后耱地1遍,并适当加大播量。为了提高鲜草产量,可根据土壤墒情于小麦收获后适时早播。光热资源不足地区也可在麦收前适时撒播于麦林中,使其早出苗。3.3间苗除草出苗后拔除田间自生麦苗,并适当间苗,亩保苗数控制在10万-12万株。3.4灌水全生育期一般灌3次水,播前1―2天灌第一水(出苗水),出苗后15天灌第二水(保苗水),油菜生长发育处于6―7片叶(苗高一般20cm左右)时灌第三水(促进生长水)。3.5病虫害防治禁止使用对家畜有毒害作用的农药和高残留农药。以苗期防治为主。防治菜青虫,可用16%菜虫一次净2000倍液或50%农哈哈1000倍液喷雾防治。连喷2―3次。蚜虫发生初期可用大功臣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连喷2―3次。鲜食的饲料油菜应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3.6最佳收割期通过对麦后复种饲用油菜饲油1号营养成分动态含量变化研究试验,对产量最高和营养最佳吻合期进行研究得出:在抽薹现蕾期进行收割产量和营养达到最佳吻合,是收获最佳时期。4贮藏方法一般在10月下旬左右初霜来临时采收,然后将收割的油菜按1m的高度顺墙堆放在背阴处,避免阳光直射,对其进行青冻贮藏。饲喂前将饲用油菜直接切成5cm左右长的小节,解冻后便可饲喂牛羊。对于具备加工条件的养殖大户,宜青贮加工。
    标签: 油菜 复种 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