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症状 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编辑:Dinah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病原物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经常发生,一般年份发生10%~30%,甚至80%,损失十分严重。

油菜菌核病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1 危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病菌初期侵染花和老叶,继而入侵茎杆、分枝和角果,损失最为严重的是茎部被害。该病多发生于油菜盛花期,盛发于终花后。苗期发病时茎基部和叶柄出现红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变白,茎叶逐渐腐烂,出现白色絮状菌丝,甚至病斑绕茎致幼苗死亡。茎秆常由受害叶柄、叶、花瓣贴附而感染,病斑初呈黄褐水渍状,后扩张大成长条形、梭形或绕茎,中间白边缘褐且略带凹陷。潮湿时整个病部腐烂易折,中空,外部皮层易碎裂。病部里外生白毛状菌丝,后在内部形成椭圆形黑色菌核。植株叶片感病,从下部开始出现叶片衰老,初为暗绿水渍状,逐渐扩大,后期呈中间褐色外缘具黄晕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若气候干燥,病斑扩展迅速直至整叶腐烂。花瓣染病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成易脱落褐色小斑。湿度大时受害花瓣迅速腐烂,掉落至植株其他部位再侵染。受害角果内多为瘪粒种子,受害后为水渍状,逐渐变白。气温较高时外层可生出白色菌丝,进而形成小菌核。

2 发生规律

菌核遗留在土壤、种子和残株中越夏,翌年再次侵染。秋季温暖潮湿的地区,部分土壤中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或菌丝,侵染幼苗。但多数地区菌核在土中休眠,翌春旬均温在5 ℃以上,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2-4月旬均温8~14 ℃期间为子囊盘盛发期,放射的子囊孢子如一股白烟,肉眼可见,然后随气流传播。这个时期正好是油菜最容易感病的开花期,再遇到多雨的天气,病害就可能流行成灾。一般先侵染花瓣,落花后花瓣上菌丝蔓延至叶片,株间相对湿度大于85%时,病叶上菌丝迅速增殖,侵染茎枝和邻株。

3 流行因素

一是开花期降雨量。平均日降雨量5 mm以上发病重,1~3 mm发病较轻,1 mm以下极少发病。同期月均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60%~75%发病较轻,60%以下基本不发病。花期多雨有利于子囊盘形成、子囊孢子侵染和菌丝再侵染,因而发病严重。二是田间菌原量。旱地菌核存活数量大、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渣、播种带菌种子,均将增加田间菌核源量。菌核在干燥条件下可以存活4~10年,但在30 ℃水中30 d就会腐烂。油菜重茬地,由于土壤中菌核量大,也易发病。三是油菜长势。施肥过多或过迟,尤其是氮肥施用不当,使油菜枝叶茂盛,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发病率高。四是开花期与子囊盘发生期的吻合程度。吻合程度愈高发病愈重,一般种植品种二者吻合程度均较高。

油菜菌核病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实行2年以上稻、油轮作或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减少菌源。条件好的地区,可远离上年的油菜地和油菜堆集脱粒地。油菜菌核病重发地区,建议推广种植目前对菌核病抗(耐)病性表现相对较好的品种,如秦优10号、秦优7号、皖油19、皖油24等。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10%盐水选种,汰除浮起来的病种子及小菌核,选好的种子晾干后播种。冬油菜区,移栽油菜于9月中旬播种,直播油菜于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种,适时间苗、定苗,培育壮苗;移栽油菜选用大、壮苗,适时移栽。均衡施用氮磷钾肥,增施硼、锰、锌等微肥,稳施薹肥(仅占总施肥量的20%),不使用未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应于开春解冻后清沟沥水,保证雨停田干;应于开好“三沟”,做到沟沟相通,蕾薹期及时中耕,降低田间菌源量;应及时清除油菜基部的老黄病叶,同时还能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油菜盛花期、终花期各摘叶1次,带出田外销毁,减少病菌侵染几率。

4.2 化学防治

油菜菌核病预测偏轻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期(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进行防治;对于易感品种或中等以上发生年份,要在油菜盛花初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左右)开始第1次用药防治,盛花期(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进行第2次防治;大发生年份,高产栽培区第2次防治后7~10 d再防治1次。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125 kg/hm2,或50%烟酰胺颗粒剂360 g/hm2,机动喷雾器对水450 kg,手动喷雾器对水900 kg均匀喷雾。注意在下午施药,使油菜全株上下受药均匀。

    标签: 油菜菌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