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油菜白斑病的病症 病原 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春油菜是一种国内常见的油料作物,近几年来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白斑病是春油菜常见病害之一,在国内南北方各油菜产区均有所发生,主要可表现为病变叶片出现斑点,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导致油菜产量降低,经济效益下滑。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下面小编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该病的相关知识,详情如下:

春油菜白斑病的病症、病原、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1、病症

由白斑病造成的植物叶片斑点多见于老叶,发病初期斑点范围较小,呈淡黄色,随着病害情况的不断向前发展,叶片上的病斑也随之不断扩大,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可见,直径约为1-2cm,病斑中央城淡黄色或灰白色,部分可见少量红褐色,病斑边缘部位呈黄色或黄绿色,病斑部位的厚度较正常叶片稍薄,且容易被穿破。若空气湿度较大时,叶片病斑背面可见霉状病菌,通畅呈淡灰色。病变继续发展,病斑范围不断扩大,彼此相连,形成大片病斑,进而发生叶片枯死,最终导致植株出现死亡。

2、病原

白斑病菌是引起植株发生白斑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的一种,菌丝通常没有颜色,菌丝体在寄主植株的细胞内蔓延,可从寄主植株叶片背面的气孔中伸出其分生出的孢子梗。由白斑病菌分生出的孢子呈鞭形,无色,其分隔通常为3-4个。

3、发病条件

白斑病可发于5-28℃中任意温度,但最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1-23℃。适宜发病基本条件为,平均适宜温度在20℃左右,空气、土壤相对湿度>62%,发病区降雨量偏多。白斑病发病在苗期初始发生。造成白斑病发病较为严重的条件主要为发病时间为生育中、后期,平均温度为11-20℃,空气、土壤相对湿度达到60%左右,在同一地块中发生二次以上侵染,如果防治不及时可造成病情蔓延,从而导致病害大范围流行。若连续多日降雨,可加重病害愈发流行。

4、传播途径

白斑病菌可分生出多个孢子梗,菌丝或菌丝块位于孢子梗的基底部,能够在寄主植株发生病变的叶片上附着,或者利用所分生出的孢子在植株种子进行附着,白班菌可通过油菜残叶残枝和部分杂草进行越冬。第二年,白班菌可借助其分生出的孢子在风雨的共同作用下以飞溅传播的方式到达另一片叶片或另一株植株。当环境适宜孢子萌发条件时,则孢子开始萌发过程。萌发结束后,孢子通过被感染叶片背面的气孔进入叶片中,造成植株发生初次侵染。病情继续发展,白斑病菌在叶片上形成新的病斑,新的病斑可再次分生出白班菌孢子,同样借助风雨以飞溅方式进行传播,造成二次侵染,加重病害流行,导致油菜减产,通常减产15-20%,若病变较为严重,减产至少在45%以上。

春油菜白斑病的病症、病原、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5、防治方法

5.1 选种

目前市面上多种油菜种子可供选择,种类不同,其抗病性也所有差别,故需根据油菜产区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油菜选种,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无病株留种或选用无病种子。在青海地区重点选用杂交一代油菜品种,实现油菜杂交化的种植模式。

5.2 处理种子

处理种子可分为以下两种:(1)应用热水对油菜进行浸泡,热水温度50℃,时间为20分钟;(2)粉剂拌种,称量出需处理种子总重量4%的75%百菌清或福美双,将这两种药剂与种子混合均匀,百菌清有效成分含量为75%,福美双有效成分含量为50%。(3)每亩种子用10%适乐时种子包衣剂10ml进行拌种。

5.3 科学施肥

充分利用当地配方施肥项目科研成果,确定正确的配方施肥方案和NPK肥比例,做到增施P、K肥,控制N肥的施用量,防止贪青徒长,做到施足基肥,巧用种肥,合理追肥,达到科学施肥的目的,提高油菜的抗病、抗旱、抗寒的能力。

5.4 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灌溉管理,对田块进行适当灌水,并在下雨后将田间多余水分排除干净。若田块已发生白斑病,且为初次侵染,及时人工清除病变叶片。将病变叶片集中进行深埋处理,然后对发病田块给予充足基肥。根据地块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磷肥和钾肥,对该田块进行增肥处理。

5.5 轮作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轮作计划,轮作时间至少3年,选作或套作农作物不可选择十字花科。种植前茬农作物可选择如麦类、豆类、瓜类等品种。

5.6 药剂防治

白斑病发病初期,主要选用4种药剂:(1)代森锰锌,有效成分含量为70%,可稀释成500倍液后对病变地块进行喷洒;(2)多菌灵,有效成分含量为75%,可稀释成500倍液后对病变地块进行喷洒;(3)混杀硫,又名百菌清,可稀释成600倍液对病变田块进行喷洒。若发生白斑病的地块同时发生霜霉病,选择多菌灵的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含量为50%,将其稀释成500倍液后,与乙磷铝进行混合,乙磷铝同样选择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为40%,稀释成300倍液进行相应处理。对发病地块进行2次防治,每次防治需要间隔10天。

    标签: 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