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澄迈桥头沙土村走上地瓜致富路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和王文克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第一届桥头地瓜节的前夕,那时候的他,每天早上8点,迎着晨光,驱车60多公里赶回海南澄迈桥头镇沙土村筹备地瓜节,下午六点,披着晚霞,又驱车赶回海口,清点每个地瓜直销点的账单。

  和王文克的第二次见面,又是一届地瓜节的前夕,5月6日早上8点,记者跟随他一起驱车赶回沙土村,为筹备新的地瓜节忙碌。

  两次相似场景的见面,王文克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皮肤黝黑,神情腼腆。可沙土村面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新盖了62栋房子,农民户均收入从2万提升至6万元。

  “我们能有今天,全靠的是选了一个好书记,是他带着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不当白领回乡种地瓜

  沙土村,顾名思义,村里大部分土地都是贫瘠的沙土壤。沙土地不适宜种植水果、槟榔等热带高效农作物,村民仅靠着种植有限的水稻或外出打工为生,生活很是困苦。

  出生在沙土村的王文克,是村里很多人羡慕的大学生。2000年大学毕业后,他走南闯北,先后在厦门、北京、海口等地打过工,做过建材生意,开过网吧,养过虾。2004年,不到30岁的他已经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已在海口买房买车,过上了让同龄人羡慕的生活。

  2007年的一天,王文克回家探亲,看到的沙土村让他心酸不已。村口的田地里荒草肆长,老瓦房破败,土路泥泞,年轻人无所事事,整天坐在村口小卖部里打牌。

  回到海口后,虽然又恢复了每天正常上下班的白领生活。可不同的是,这一回,王文克的心里却有了惦念:“该回去,想想有什么法子可以帮帮乡亲们!”

  经过几天辗转思考后,王文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城里的工作,回沙土村去!

  虽然开始遭到的父亲的反对,但最终父亲拗不过王文克,这位从沙土村走出去的大学生,11年后又重新返回了沙土村,再一次当起了农民。

  在城里走街串巷卖地瓜

  沙土村自古以来,有种植地瓜的传统,不过,种出来的地瓜大多是自家食用或当牲畜饲料,村民们从未想过,这小小的地瓜,竟然蕴含这么大的经济价值。

  当时,有一家农业公司在沙土村推广种植日本地瓜,口感酥糯甜软,市场销路很不错。王文克看中了地瓜市场的发展前景,说服了几个从小长大的好伙伴,发动他们一起种地瓜。

  接着,大伙儿又继续发动周边的邻里乡亲。小伙子们干事业的激情感染了村民们,最终,有100多户农民拿出了200亩土地,加入了种地瓜的队伍。

  地瓜丰收了,王文克发愁了:“地瓜成熟了,该怎么卖?上哪儿去卖?”

  一番思索之后,王文克想出了一个先品尝,后销售的好主意。他带着几车精挑细选的上好地瓜,来到海口几个人气较旺的小区门口,摆起了摊子、挂上了横幅,吆喝起卖地瓜来。“免费送给业主品尝”的诱惑一下子吸引了大批人。

  接着,王文克又瞄准了海口市的各大餐馆,同样是免费送的形式,让桥头地瓜摆上了酒席。

  自信的王文克,真的把桥头地瓜变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不仅餐馆、超市纷纷求购,就连公司也主动上门来谈合作。

  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王文克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桥沙地瓜”商标,在海口、三亚、澄迈都开起了地瓜专营店,而且销售网络延伸至岛内外。

  王文克成了沙土村村民心中最佩服的致富带头人。2010年,王文克以全票通过当选为沙土村党支部书记,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地瓜书记”。

  将桥头地瓜打进国际市场

  地瓜卖出去了,并且供不应求,常年都能保证好价格。可王文克还并不满足,在桥头地瓜畅销的背后,他也看出了潜在的危机。

  “种地瓜、卖地瓜,毕竟挣的都是种地的辛苦钱,如果碰上刮台风下大雨的天灾,那农民就有可能全都亏本。”

  结合澄迈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沙土村地瓜文化休闲游仅是王文克发展地瓜产业的一部分。对于未来,他有着更为庞大的“野心”。“我们的产品通过第三方合作,远销到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今年我们准备自己建立出口公司,直接和国外市场接轨。”

  开拓新的市场,首先要保证的是产量能供应得上。目前,桥头地瓜的青蔓,已经从沙土村的沙土地蔓延至临高、东方、昌江等市县的沙土地上。

  在王文克的带领下,沙土村一改往日破旧、脏乱的村容村貌,沙土地上冒出了栋栋新楼房,农民们黝黑的脸庞上挂着心满意足的微笑:“多亏了这个地瓜书记,我们的日子才能一天比一天好,跟着地瓜书记干,觉得踏实、有奔头!”

  连绵的地瓜青蔓,在风中摇曳,彷佛也在述说着沙土村未来的畅想。走在地埂上的王文克,看着日异月新的沙土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种地瓜不仅给我带来事业上的成就,更多是一种群众对我的信任和认同,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价值体现。”

    标签: 沙土 地瓜 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