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定安引进新品种扶持特产业 大力助农增收

时间:2023-07-05 编辑:Carter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村里的楼一栋接一栋地盖,车也是一辆接一辆地买。”走在定安县黄竹镇河头村的宽敞村道上,河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杨毫不掩饰喜悦之情,“咱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这喜悦,来自日益鼓起的钱袋子。

  近年来,定安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着力在“新、特、深”三字上下功夫,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县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加快农民致富步伐。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7.45亿元,农业增加值2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9元,分别同比增长16.2%、5.3%、13%,增速排名居全省前列。

  让农民观念活起来

  “土地有租金,干工有工资,关键能学技术!”翰林镇大寨洋200余亩的黄秋葵长势喜人,村民陈垂莲在地里忙碌着,“今年准备自己种,一年挣几万块不成问题!”黄秋葵在当地进行包装后直接空运至北京、青岛、宁波等地,供不应求。目前,共有40多名工人在定安翰林瑞港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务工,从种植、管理、包装、物流学起,这些村民将成为扩大黄秋葵种植的技术力量。

  “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2%,农村的发展牵动着全县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怎样发展农村经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定安县委书记陈军告诉记者,为此,定安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确立了县四套领导班子及机关单位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乡镇联系点制度,同时,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重要考核,纳入各镇、各单位全年综合目标责任考核。

  有了科学谋划,各地发挥当地优势,积极发展新兴优势产业。

  龙湖镇与海南师范大学合作发展蘑菇产业。目前,该镇蘑菇种植基地占地30亩,已建设14个大棚,培养蘑菇22万袋。据龙湖镇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将发展蘑菇种植20万袋每批,每年种植4批次,年产值20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几年来,定安县热作及冬季瓜菜生产发展稳定,定安黑猪及禽畜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又涌现出小黄牛、黑山羊、蘑菇、山柚、麻竹等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蓬勃发展的新产业不仅打开了农民的思路,也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

  让农业品牌优起来

  在翰林镇新乙肚田洋上,刚播种的水稻翠绿清新,章塘村村民劳永孝不但自家几亩田全部种上香米,还另外租了2亩地,期待着翰林富硒贡米也能卖出和去年一样的好价钱,“一斤大米能卖出十几元甚至近30元的价格,这在以前哪敢想?”正是靠种植富硒贡米,劳永孝家里的破旧瓦房变成了新房。

  富含硒元素的“象牙占”富硒香米品质优良,可如何走出“深闺”呢?翰林镇政府紧抓富硒特色,进行品牌打造。除给予技术、资金支持等外,由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为大米“验明正身”,还投入15万元对产品进行精心包装。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 定安翰林昌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5500斤大米销售一空。

  定安县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创建领导小组作用,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农业知名品牌。2014年,定安县在全省农业品牌创建评比中获得第三名,在中部市县中位列第一。据定安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定安县确定圣女果、富硒大米、定安黑猪、定安鹅等八大产业为重点培育农业品牌,特别是“定安富硒大米”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审查,“定安黑猪”注册商标通过国家商标局审定,“定安鹅”正在申请注册商标中。

  “通过打造品牌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从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定安县长符立东表示,定安将全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济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继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让产业链条长起来

  在鸿琛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7岁的甘英芳熟练地操作机器,将即食海产品封口装箱。甘英芳来自定城镇仙沟社区,她在工厂包吃住,每月2000多元工资基本都能攒起来。像她一样在工厂上班的同村姐妹,还有不少。

  “201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6%,同比增长达22.6%,务工收入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稳定增长点。”定安县副县长莫汉博介绍说,这得益于定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关键环节的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延伸,不仅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大大提高了农民务工收入。

  随着以塔岭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以岭口镇为中心的槟榔初加工园区和橡胶加工园区、以龙门镇为中心的肉联加工和富硒大米加工园区建设,定安已成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大县。以此为契机,定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恋家乡三分地、跳出土地拓富路”,积极为农民工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2014年以来,定安县共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280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目前,全县累计实现就地务工2.5万人,实现打工收入8亿多元。

    标签: 定安 定安县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