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林田村新民村民小组位于大山深处,春节前夕,记者走访新民村,眼睛突然一亮,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30多座两层小洋楼。村民小组长张远戈告诉记者:“李东平带动全村人种桑养蚕,靠着种桑养蚕,最近两三年,全村家家新盖小洋楼,楼顶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六七年前,我们村可是有名的贫困村。”张远戈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传统的主导产业水稻只够吃,不赚钱。
琼中县农业局副局长刘志峰对记者说,新民村34户187人,2012年至2014年,连续3年人均收入超1.15万元。
村里最穷的人
养蚕先富起来
记者来到新民村村民李东平家时,50多岁的他正忙着加工蚕丝被、收集桑枝养羊。
七八年前,李东平是村里最穷的人。他种过600多株橡胶树,1996年正要开割时,遇到强台风全部打坏。此后他一直打零工为生,2006年家里人均年收入仅800元。
2006年,李东平听说政府发动鼓励村民种桑养蚕,他觉得种桑养蚕投入少,见效快。在同村很多村民观望时,他在当年11月率先种上4亩桑树,2007年5月养了第一批蚕,虽然技术不熟练,但纯收入也有近万元。李东平看到了新兴农业产业带来的致富希望。他成为琼中本地农村人中第一批种桑养蚕的人。
2007年和2008年,李东平连续扩种桑田,养蚕收入大幅增加,2013年扩种到25亩桑田,当年纯收入8万元。
看到李东平种桑养蚕收入不错,全村人跟着他养蚕。起初李东平和村民的蚕苗是从岛外购买的,价格较贵,有的蚕种质量不高,成活率较低,易生病。2011年李东平到广东、广西等地学习育小蚕苗技术,建起小蚕共育室,自己育蚕种,向全村的村民和其他乡镇的养蚕户供应蚕苗。他是琼中第一个建小蚕共育室的人。
红毛镇、什运乡、上安乡、长征镇等地的8户育蚕苗的农户都向李东平学习育小蚕苗技术。“我的育蚕苗技术就是从李大哥那里学来的。”长征镇牙禄村的蚕农林泽根告诉记者。
变废为宝
延伸养蚕的产业链
去年李东平育小蚕数量大减,但桑蚕产业年收入仍然超过15万元。收入大增的奥妙在于他变废为宝,延伸养蚕的产业链。
育蚕苗过程中的蚕茧不能缫丝,卖价很低;不够等级的次茧,变成下脚料没人要。2012年李东平自费到浙江考察学习,看到当地蚕农回收次茧加工成蚕丝被,卖价甚至高过卖好蚕茧,附加值增加了很多。他投入1.8万元购买了一架蚕丝机加工蚕丝被,原本只能被低价卖掉的次茧,经过加工后成为深受欢迎的蚕丝被。他的30平方米小型加工厂,是琼中第一家蚕丝被加工厂。不久前,他成功注册“喜缘梦”蚕丝被商标。
养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桑蚕粪便,即蚕沙,若处理不好易导致污染。浙江有的地方用蚕沙喂湖羊,李东平便从浙江引进50只湖羊,但他在用蚕沙喂湖羊期间,发现湖羊长得慢。这时,他发现蚕吃过桑叶后留下很多废弃的桑枝,尝试着把桑枝粉碎后喂羊,结果羊长得很快,每个月长10斤,而羊的粪便又能作为桑树的肥料,于是,栽桑——养蚕——养羊,绿色循环经济就这样发展起来。
“羊有六七十只了,我们不断扩大羊圈。”李东平指着在村口的羊圈说,每只羊能卖两三千元。目前,李东平家养的湖羊都没有卖,准备留着做种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