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刚刚下飞机便受到省领导接见的韩剑激动与喜悦溢于言表。作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下称:果树所)党支部书记,韩剑此次代表果树所党支部前往北京,领回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果树所党支部是我省唯一一个综合研发热带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基层党组织。多年来,该党支部坚持党建与业务两手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研发了多项国内领先的热带果业科研技术,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书记一任接着一任模范引领
果树所共有21名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科研人员,其中党员就有15名。党员干部郭利军及其团队经常带头深入最贫困的地区向农户推广新技术,他们常说,“我们是科研人员,更是党员,我们自然要比常人更吃得了苦,更耐得住寂寞。”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有力量?这与果树所党支部有力的党建工作密不可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抓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党支部班子成员以身作则,长期坚持深入农业科研第一线。近十多年来,历任党支部书记何凡、王运勤和现任党支部书记韩剑更是处处以一个共产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任接着一任,冲锋在前。
三任书记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热带农业特色产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研究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子专题“海南芒果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和农业部“948”项目“重要热带作物优异和特色种质资源的引进”等42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主持完成并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3项,其中“香蜜杨桃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获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莲雾、番木瓜等热带果树新品种引种与示范推广”等2项成果获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着5部。因业绩突出,何凡同志被评为国务院“特贴”专家、海南“省优”专家和省委省政府重点直接联系专家,王运勤同志获评海南省“省优”专家。
在历任支部书记的模范引领下,果树所全体党员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钻研科技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全国独创神奇药水让荔枝增产
妃子笑是海南种植面积最大的荔枝品种,但长期以来果农受三大问题困扰:一是开花时容易开很多花,导致很难结果;二是第一轮开花之后又开第二轮花,导致荔枝果营养不良;三是容易长虫,就是蒂蛀虫。所以每到花季,农民都手工抹掉多余的荔枝花,工作量极大,而如果感染上了蒂蛀虫,果农就真是欲哭无泪了。
2014年全省发生蒂蛀虫疫情,特别是东昌农场的果农损失惨重,几乎没有收购商敢要他们的荔枝。果树所党支部的纪检委员,也是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海口试验站站长的王祥和看到这一幕,痛心无比,他决心一定要攻克难关、帮助果农。
在王祥和和同事胡福初的带领下,科研团队经过一年的艰辛反复试验,终于在全国独创出了荔枝高效药物疏蕾技术,再也不用人工抹花和除虫了。第二年,东昌农场用了这种神奇的药水,荔枝增产60%以上,而且没有病虫害,一举成了海南荔枝的丰产明星。
丰收后,果农的脸上都笑开了花,每次见到王祥和,在村口就远远地打招呼,一定要把他拽到家里喝酒致谢。而王祥和则说,果农的笑脸,就是我们这些搞农业科学的人最大的价值追求。
改良推广不用挖“果眼”的菠萝
作为全国菠萝的主产区,广东、海南等地的品种大多为“巴厘”品种。受2014年强台风影响,广东徐闻县菠萝次年普遍减产,加上集中上市,导致价格出现下滑。而另一边,在昌江等海南西部地区引种台湾菠萝品种的农户,却照样卖出好价格。原因何在?谜底就在菠萝品种——“台农16号”。
据果树所研究员华敏介绍,以前,海南种植的菠萝几乎都是上世纪50年代就引进的“巴厘”品种,该品种菠萝除了果小之外,还有一道让人抓狂的工序就是,削皮后需用刀划出一道道沟,把“果眼”剔除之后,还得泡盐水才能吃,非常不便。而从台湾引进的“台农16号”菠萝品种,则果大,口感好,甜度高,而且还不用挖果眼,可以像西瓜一样直接切片吃。
虽说“台农16号”菠萝优点多,但2002年该品种刚引进海南时,却遇到自然开花率低,反季节催花难度较大等难题。
在果树所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研究员们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反复试验,最终研究出了产期调节催花技术,实现了“台农16号”菠萝的人工调节催花,周年产果。此外,研究员研发出了适合菠萝生长的施肥量和施肥配比,逐步解决了果实品质不好、商品果率低等问题。
“改良后,现在每亩菠萝种植节本增效可达2600元以上。”华敏介绍,目前,“台农16号”菠萝及配套栽培技术已在澄迈、昌江、乐东、儋州、东方等市县推广应用,亩产值达2万多元,比巴厘种菠萝亩产值高出两倍以上。
台农16号菠萝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项目的成功突破及推广,一举打破之前海南菠萝只在东部种植的布局,该项目也因此获得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果树所获得的1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中,有12项成果由党员干部完成。此外,果树研究所研发的49项成果通过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验收、鉴定;制定或修订地方标准4项;先后审(认)定果树新品种8个。“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结果显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荣登海南省第一,专业领域位列全国第38名,创历届之最。
精准帮扶创造经济效益3亿多元
果树所党支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的农科精神。多年来,该党支部持续开展党员“一对一”精准帮扶工作,在各市县继续新建、完善科技示范点,推广热带果树新品种新技术,至今已累计创造直接社会经济效益3.375亿元。
果树所党员郭利军、邓会栋到海南中部较贫困的市县挂职科技副镇长驻点扶贫,投产种植该所新研究的“多异1号”榴莲蜜,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从中深受其益的农民胡军感激地说:“果树所的党员同志不仅给我们种苗,还带来整套生产管理技术,让我们的钱包慢慢鼓了起来。”
一些老党员干部退休后,依然坚持投身服务“三农”一线。退休多年的苗平生同志,虽身患疾病却不褪党员本色,他经常深入乐东、东方等地指导龙眼产期调节技术,被农民称之为“不要命的果树专家”。
此外,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果树研究所党支部还支持科技成果走出国门,展现我国科技实力。“海南省青年岗位能手”胡福初是海南省农科院首批走出国门的外援科技服务队员,当时身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国内先进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当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