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何埂镇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内,闫勇正在采摘姬菇。
何埂镇圣水湖农业园区,闫勇承包7亩地种姬菇,经历多种挑战,仍想做大产业。
他的困难
1.如何让姬菇增销量?
2.如何自己做菌包?
3.谁能借他一点钱?
“这一茬能收获3000多斤姬菇,按照每斤3元的价格,能够收入近万元。”昨天,何埂镇圣水湖农业园区内的一蘑菇大棚内,28岁的农场主闫勇告诉记者,去年5月,他才从永川一电子厂主管的岗位上辞职改行种姬菇。
只是,最近姬菇的销售有点儿困难,他又想着春节过后扩大规模、丰富品种,可目前缺资金的状况令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前景诱人
调查发现食用菌市场广
“我在电子厂收入高,但是工作压力很大。”2010年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软件专业的闫勇,去年年初得知何埂镇政府正在全力打造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当时,何埂引进的企业已有50余家。
“食用菌降血脂,营养价值高,富含硒、多糖体等物质。”闫勇说,调查重庆和永川各大农贸市场后,他发现在种植食用菌的市场潜力很广阔。
“姬菇投入成本较低,对环境要求不高,产量也很大。”最终,闫勇选择了种植姬菇。去年5月,他在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承包了7亩地,投入5万元完善基础设施,还借亲朋好友十几万元,购置了近3万个菌包。
初尝种植
细皮嫩肉的手变得粗糙
创业之初,闫勇在姬菇大棚旁修了2间板房,自己搬了进去。
每天早上6点,闫勇会准时起床去大棚采摘菌包。接着,他还要把成熟的姬菇剪开,进行粗加工。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他的手指偏黄,手背还有明显的刀痕。
“姬菇属碱性,长期接触,皮肤会发黄。”闫勇解释,“最初没啥经验,现在剪姬菇学会了戴手套。”原本细皮嫩肉的手几个月下来,添了许多刀痕不说,皮肤也粗糙了不少。
天灾来袭
彻夜守护暴雨中的大棚
闫勇介绍,温度和含氧量是影响姬菇生长的重要因素。最初,由于种植经验不足,棚内氧气含量太高,经常出现菌柄粗大、肉质不丰满的情况。
除了技术问题,天灾往往更要命。去年11月,他种的第一茬姬菇丰收,就在一天夜里,永川突降大雨。
“当时,父母都回了家,只有我在大棚旁守夜。”闫勇说,他先是加固大棚,之后干脆披一件雨衣坐在大棚旁蹲守,遇到大棚的薄膜损坏就及时修补。那一晚,他忙里忙外,辗转于7个大棚间,一宿没睡。
“那次大雨过后,我看得出来,儿子是下决心了。”父亲闫中庭说,“从那以后,儿子的事业,我很少反对,他喜欢就去做嘛,趁着年轻。”
一路坎坷
最近蘑菇销路遇到困难
“他很勤快,很踏实,特别能吃苦。”女友张敏说,由于种植的蘑菇品种单一,最近销路出了点困难。
半月前,闫勇得了重感冒,直到现在都还未康复。一天早上5点钟,恰逢何埂赶场天,闫勇接到一名老乡的电话,说要20斤姬菇。
闫勇马上起床到大棚摘菌包,剪好后,骑着摩托车送到了老乡家中。可老乡当时没有零钱,闫勇也没计较。一直到前段时间,账才结清。
事后,张敏向闫勇问起这件事,闫勇笑着说,做生意一定要讲诚信,他相信那名老乡不会言而无信。
未来彷徨
技术与资金都比较短缺
由于技术不精湛,他如今还不能自己做菌包,只能购买养殖大户的菌包培育,成本偏高。
“现在,培育蘑菇的专业书籍不多,专业技术人员也很少。”闫勇希望政府能够多组织技术员开讲座或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
春节过后,闫勇想扩大规模,丰富蘑菇的品种,但实在没钱了。前些日子,他和女友曾想申请小额贷款,工作人员告诉他,名额已满,最早也得春节过后才能申请。
他们也曾到银行申请贷款,但利息偏高,只得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