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1000多株葡萄苗移民永川开始创业,6年来的酸甜只有自己知道。
葡萄里能吃出酸甜味,可怎么能吃出牛奶味呢?万州移民刘贤文种的葡萄,还真能吃出这种味。他现在有七八个特色品种。
昨天下午,在葱郁的葡萄林子里,刘贤文拆掉套子,仔细观察葡萄,摘了一颗尝尝。他说这葡萄酸甜对半,明显还没熟透,得再等等。他现在种了130多亩葡萄,而6年前移民来时,他一共才4亩葡萄园。他预计今年能卖300万元以上。
回忆这几年的种葡萄经历,49岁的刘贤文说,酸甜只有自己知道。
带着“香妃”葡萄苗移民
刘贤文本是万州溪口乡其林村人,以前是木工工人,家里兼种些果木。2008年3月,他带着妻儿移民到青峰镇牌坊坝村子。
一同移来的,还有1000多株“香妃”葡萄苗子。这些葡萄苗子,是他移民前一年在浙江金华买来的,这是他起家的资本。
他种葡萄的“媒人”是弟弟刘贤民。弟弟2000年时移民到上海,先种了几年葡萄,早已是小有成就的“门内汉”。
初来乍到,刘贤文花6万元买了栋安置房。为了种葡萄,他开始承包田地,当时人生地不熟,承包计划还处处卡壳。幸亏时任村主任的邱高华帮了他一把,还带他四处看可用的田地。
“选地块第一是看水源,第二是要隔公路近。”刘贤文承包了杨姓三个兄弟的4亩冬水田,次年才补齐2900元承包费。
遇大旱葡萄挂果偏少
移民当年的3月18日,刘贤文决定动工了。连日忙活,又是放水又是犁田,样样都是他和妻子亲手打理。到栽苗时,为避免被水淹,他把苗子全都栽在了高垄上。
他没想到,天公不作美,栽上苗子没几个月,就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旱。他想尽办法要保住苗子,毕竟1000多株要花去近两万。如果重新购苗也难得折腾。
“一天都是太阳,干(旱)起心里着急得很!”刘贤文说,夫妇俩从附近河沟里挑水,一天要浇水两三次,天刚亮要去浇,下午4点左右又要去浇水。“天天都要去挑水,连续挑了1个多月。再热人都能扛住,最难受的是肩膀。”
由于大旱,不少苗子刚移栽上,成活率并不高。下雨后,刘贤文又忙着补栽。2009年5月新栽的苗子,也遇到干旱天气,死了一小半。
按照周期算,葡萄应该在2009年挂果。同样因为遭受干旱,很多葡萄藤花一开就掉,挂果参差不齐。补的葡萄苗,有1/3都没挂果。
葡萄销路差领导帮忙卖
2009年7月中旬,葡萄终于成熟,因为销路不好,当时只能贱卖。价格低则3.5元/斤,高能卖到8元/斤。周边村民买走一部分后,剩下的都是挑到永川城区叫卖。但是这种销量走得小而慢。
眼见没销路,刘贤文急了。他晚上睡觉翻来覆去,总算想到个点子。
“葡萄熟了,你们品尝一下,如果味道好,你们可以买点,还可以介绍其他人来买噻。”刘贤文走进青峰镇镇政府,找到当时的镇党委两道和移民局负责人,并亲自送上精心挑拣的新鲜葡萄。
当时几位领导就问了问情况,刘贤文估计不会有下文了。可没过两天,电视台、报社的记者到了葡萄园,经过宣传,原本滞销的7000多斤葡萄销售一空,卖了2万多元钱,基本收回苗子成本。
咬牙筹钱扩大种植面积
“规模化种植后,对客户的吸引力才大。”媒体的报道,多少让刘贤文的葡萄小有名气,他开始物色新的适合种葡萄的田地。这一次,他顺利承包了50多亩。
但是,葡萄园“扩容”,资金得到位。2010年上半年,他去申请贷款后,有银行工作人员来调查。
“要把田耕好了,苗子栽上去,设施安起才能贷款,本息一年还清。”刘贤文当时很失落,一年时间周转不过来。他决定向5个姊妹求助。
刘贤文开口找二姐借10万元,但二姐有些担心,怕她栽跟头。刘贤文“死皮赖脸”地软磨,5个姐妹都把钱借给他了。
为了干成干好,刘贤文下了苦功夫。他一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几个人。妻子也要忙活,往往都是做些简单的饭菜—米饭加瘦肉汤。
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熬到2012年,刘贤文才开始盈利。他今年可摘约25万斤葡萄,预计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明年,他打算再扩产60亩,销售收入预计会突破400万元。
永川80多户移民创业
如今,刘贤文已是种葡萄的能手,园子里共有七八个品种,“香妃”是他的特色葡萄品种之一。“这个在永川只有我这儿有,在重庆也非常少,吃起来很香。”
他还有一种葡萄叫牛奶葡萄,吃起来有牛奶味。他说,牛奶葡萄这个品种,不是说浇灌牛奶,也不是往葡萄里注射牛奶,“即使可以也不晓得要好高的成本和工作量。”
因为雨水,葡萄上市比往年晚了半个多月。他的葡萄售价高低看品种,价格区间在8—18元之间,平均价格要上10元/斤。
“很多葡萄做成品牌了,价格贵些,我的葡萄口感还好些,但价格要便宜一半。”刘贤文说,如果谁不信,都可以去品尝。
刘贤文是移民中的成功创业者之一。近年来,区移民局大力宣传,为移民创业做了不少后勤工作。目前全区4000多人的移民中,已有80多户搞起养殖、种植业。区移民局负责人称,很多移民都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