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廷国正在晾晒冬菜。
2013年,59岁的龙廷国成为我区唯一一个“大足冬菜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在帮助他收集资料,准备为他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冬菜30年
龙廷国是中敖镇关圣村8组人,曾担任村社干部18年。29岁时,勤学好问的他开始“拜师学艺”,学做冬菜。教他手艺的,是原大足酱园厂厂长刘堂正。刘堂正被称为“大足冬菜”所有传承者的老师。
冬菜原名芥菜,常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原产中国,自古栽培,含丰富的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乳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芥菜共有七个品种,大足冬菜属大叶芥菜,因植株和叶片较大适于加工腌制。
龙廷国学做冬菜十分用心,从种植、收获、清洗、晾晒……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便开始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边种边学,同时以自身获得的经济效益为“榜样”引导周边群众种植。
2000年,龙廷国开始承包左邻右舍的闲置土地,扩大规模种植,最多时发展到100多亩、40多户“合作对象”。除了加工自己的冬菜,他还要收购散户的半成品进行深加工,然后将成品交给海天石魂公司包装出售。
独特技艺铸就“产品传奇”
龙廷国酿制冬菜,不停留于对传统工艺的“照搬照抄”,而是在传承中不断摸索、创新,寻找冬菜醇香的“独特配方”。
师傅刘堂正坦言,龙廷国做冬菜,就像他的为人一样,精益求精,不含半点虚假,“别人装坛之前可能只揉四五次,而他一定要揉七八次”。所以,他酿制出来的冬菜,咸淡更加适口,香味更加浓郁,干湿度更加合理。
冬菜不仅酿制技艺独特,产品的发酵时间也有讲究。龙廷国透露,每坛冬菜至少要密封、露晒三年,才可开坛上市。一旦露晒时间不够,包装后的冬菜就会在袋子里产生气泡,导致冬菜氧化变味,影响口感。
现在,龙廷国每年都能酿制冬菜400坛、约6万斤左右,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往往每年还没到冬菜收获的季节,订单便已经签了下来。同时,他还成立了中敖圣龙冬菜专业合作社,申报了微型企业——大足关圣冬菜园。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场价1.2元/斤,到现在的市场平均价格40元/斤,大足冬菜走过了漫长的一段历史,也让像龙廷国一样的冬菜技艺传承者尝到了甜头,让闲置的冬闲田产生了数倍以上的效益。
下一步,龙廷国表示,将会继续将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种植冬菜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