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走到村民家中了解农副产品生产,希望通过网络推销。
每天在网上搜寻致富信息,走家串户询问农户收入情况,思考村里未来产业走向……
作为一名扎根武隆县的80后女村官,作为扶贫攻坚行动常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75人之一,今年29岁的张利,7月31日在县城巷口镇开完扶贫攻坚大会后,就第一时间赶往新对口扶贫的堰塘村,开始新的扶贫征程。
张利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巴南区人。今年是她来武隆第5个年头。2010年作为该县引进的大学生村官,张利的第一站是巷口镇蒲板村。
蒲板村的头等大事是水。当地三山夹两槽,属高山地区,海拔1200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都得看天,这也是蒲板村村民和干部的一块心病。
2011年底,张利趁着在北京参加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的培训机会,现场讲述了蒲板村现状,申请到人畜饮水建设项目20万元建设资金。拿回这笔资金,张利被村民奉为蒲板村的大功臣。她没有一丝懈怠:“钱有了,找水源也是难事。”
为了找到水源,张利和乡亲们踏勘了五六个取水点,终于在海拔1700多米的老熊岩找到了合适水源和供水途径。爬一次老熊岩,来回就要8小时。本来身体就瘦弱的张利,没说过一句怨言。
终于,在张利的力促和带领下,饮水项目建起来了。
家人都在主城住,自己却扎根乡村5年,甚至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出生不久的孩子。有不少亲友和同学问她:为什么不愿回主城?“不是不想回家,是村里太多的事我放不下。”张利在2013年5月26日参加全市公务员遴选时,给出了答案。
那一天,在市工商局四楼大会议室,如果面试合格,张利就可以顺利回到主城,与家人团聚。在回答主考官提出的中国梦问题时,张利感同身受地想起了蒲板村的村民陈小龙,然后毅然决定放弃回城。
原来,陈小龙是村里外出打工人员,后来回乡养羊。“小龙当时告诉我,他的中国梦就是带领村民发羊财。”张利对考官说,由于山上缺水,水池还没开建,百多头山羊已陆续死去……“我好不容易争取到饮水工程资金即将启动建设,如果这时离开,修水池的事可能泡汤,陈小龙的梦想就可能破灭!”张利说,就在回主城参加此次面试的前一晚,饮水项目主管告诉她,饮水工程是“村官成长工程”,如果她走了,项目款可能要黄。就在与考官的对话交流中,张利脑海里浮现出全村1000多位村民的脸庞和眼神,想起为解决大家的用水问题,镇里已垫资20余万元……
最后,张利决定留下,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2013年8月,蒲板村1000余人终于喝上自来水。
万银村黄腊李子,脆而甘甜,以前需要农民自己背到县城销售,一些劳动力不多的家庭,只能看着果子烂掉。怎样把李子卖出一个好价钱,一度成为张利的心病。多番思索后,想到现在电子商务流行,张利决定为村民打造“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来销售当地李子。
说干就干,对电商平台不熟悉的张利慢慢开始学,先注册网店,再学习经营。怎样做好网站页面,怎样吸引网友关注……自学加班熬夜,对张利来说是家常便饭。终于,今年6月29日,在张利的张罗下,万银村黄腊李迎来划时代的日子——万银“互联网+”平台开张了。
光有平台还不行,还要推广才能吸引到顾客。张利不断发动身边人宣传,还跑到重庆大学总裁班售卖,几经努力,争取到班主任给予两分钟的讲解时间,最终为村民卖出500多公斤李子。
巷口镇宣传干部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在卖李子时,张利悄悄付出很多,因为运输过程中李子难免受损变质,她常常自己贴钱买下烂李子,给客户送去好品种。
“这些都不算什么。能够帮村民卖出李子挣钱脱贫,是我最大的心愿。”张利说,5年来,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愧对女儿。“现在上班从周一到周五基本不给家里打电话,因为害怕听到女儿的声音,怕她问我什么时候回去……”
如今,万银村的李子卖完了,张利却停不下帮扶脱贫的脚步。本月,她的脚步又走进了堰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