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丰都县麻辣兄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淑英在介绍自己的养鸡场。
“唱山歌咯,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
如果说,壮乡姑娘刘三姐,在漓江两岸,以歌结缘,和乡亲们在对唱中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丰都妹子范淑英,就在大山深处,以鸡为媒,和乡亲们共同唱响了一曲深情的脱贫歌。
唱响养鸡创业歌
1975年,范淑英出生在丰都县十直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因为家庭贫穷,她只能外出打工。
她在丰都县城,用父亲给的200元钱批购了一些服装,就近摆起地摊。一天下来,除了成本和吃住开支,她还能有个三五十元的利润。辛苦了8个月,她省吃俭用积攒了近万元。
一天,范淑英看到一位农村大婶背着两只鸡,几个城里人争着买,于是她想,城里人喜欢吃鸡,鸡的价格也不错,如果自己在家乡的边角荒地养鸡,也许是个路子。
范淑英说干就干。她回到家乡,首批引进1200只芦花鸡苗,饲养了近5个月,这批芦花鸡苗最终活下来922只。通过不懈的努力,范淑英卖出了这第一批土鸡。
从此,她开始摸索,开始了林下土鸡的养殖,走上了一条养鸡脱贫致富之路。
后来,为了增加养殖附加值,她决定走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范淑英说:“我有自己的养殖场,有足够的原料保障,为什么不自己制作麻辣鸡块呢!”于是,范淑英买回各种菜谱不停地钻研,照着书本反复地实践,请来餐饮界人士品尝,最终研制出“麻而有度、辣不上火、肉嫩细脆、肥而不腻”的“孙记麻辣鸡”,一举获评“中国最佳名小吃”称号。渐渐地,她的产品在全国打响了名声。
发财不能搞独唱
范淑英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她没有忘记尚未脱贫的乡亲们。
2014年,仅丰都县虎威镇大池社区1950户中,就有45户建卡贫困户,174人。大溪社区的陈万喜,家里有3口人,老人生病,家属无劳动力,既不能外出打工,也没有什么手艺,靠种地的收入只能吃饭,没有办法脱贫和致富。
像陈万喜这样的贫困户,在远离县城的大山里,还有不少。
范淑英觉得,自己从大山里走出来,利用自己养鸡的经验和优势,帮助乡亲们一起脱贫,责无旁贷。
为了说服乡亲们养鸡,她爬田坎、走山路,到贫困户家中去,介绍养鸡的好处,并承诺鸡苗免费、定向回收鸡蛋和土鸡,以此打消群众的后顾之忧。她明白,乡亲们是穷怕了,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承担任何风险。于是,她向乡亲们承诺养鸡“零风险”:首批与110户农户签订养殖协议,向周边农户及其远处乡镇农户免费发放鸡苗30万只,建立养殖基地6个,年定向回收鸡蛋1000吨、土鸡20万只。
一年多时间里,十里八乡的农户看到有“鸡”可乘,纷纷来搭范淑英养鸡的“顺风车”。
山山都唱脱贫歌
范淑英的“舍得”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回应,丰都县各级政府热情引导,扶贫办也积极牵线搭桥,并在资金、技术、土地流转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针对像陈万喜这样缺少劳动力和技术的贫困户,范淑英的公司推出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散户”利益联结模式。也就是说,不懂技术有人教,没有资金先欠着,先在鸡场打工,边打工赚钱边学习,如果自己可以了,便可申请自己养,范淑英的公司一包到底,鸡苗免费,培训免费,产品按照合同保护价回收。如果市场价格高,农户还可以自己销售。
总之一句话,风险公司担,好处给农户。
普惠的帮扶措施,激发了贫困户养鸡的积极性。在范淑英的带动下,,仅丰都县虎威镇大溪社区养殖规模100只以上的大户就有20余户。陈万喜、陈万斌等贫困户仅靠养殖绿壳蛋鸡一项,去年收入就达到2万余元,实现了脱贫越线,其余贫困户户均增收也在5000元以上。
截至底,全县15个乡镇3000多个农户,已经成为范淑英养鸡帮扶的对象。
范淑英在帮扶乡亲们的同时,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去年5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说,过去我是凭感情做事,现在,我是党员,就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做事。养鸡的事情要一直搞下去,不但要让乡亲们脱贫,更要让大家一起致富。
范淑英说到做到。今年,她流转了250亩土地,建起了土鸡孵化养殖示范园,形成了孵化、雏育、养殖、加工、销售、研发一体化产业链,最大限度带动广大农户参与发展,让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参加脱贫路上的“大合唱”。
而范淑英本人也在去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今年又被丰都县推荐为重庆市扶贫开发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