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豌豆在食用、深加工和畜牧业饲料方面的需求明显提高,已成为我国优势小宗杂粮作物和世界第二大食用豆科作物。豌豆白粉病作为影响豌豆生产的常见病害,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年份,豌豆产量损失可达50%,鲜荚和籽粒的数量与品质也明显下降,直接导致豌豆大面积减产。下面介绍豌豆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1. 豌豆白粉病危害特点
豌豆白粉病在豌豆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主要危害豌豆叶片、茎蔓和荚,多始于叶片。病害初期在叶片表面形成零星白粉状小点,不易被察觉,随着病情扩展症状表现逐渐明显,受害部位呈现出不规则形状白粉状斑,互相连合扩散至全叶、茎、蔓、荚。发病高峰期叶片表面被白粉覆盖,致使叶片迅速枯黄蜷缩。茎、荚感病后也出现小粉斑,病害严重时布满夹,致使茎部枯黄,嫩茎干缩,所结豆荚萎蔫皱缩,荚粒变形坏死。有的发病后期在菌丝层上会出现小黑点。白粉病在日暖夜凉、多露潮湿的环境下白粉病易发生和流行,但即使在气候干旱条件下,白粉病也有可能发生。
2. 豌豆白粉病防治技术
传统的防治方法是提早播种期、种植早熟品种、轮作倒茬和加强田间管理,提早播种期和种植早熟品种使豌豆在病害流行前已采收,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小。轮作换茬在时间和空间上可延缓病情扩散,但不能防治白粉病。药剂防治对于豌豆白粉病非常有效。目前的防治药剂有硫制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和三唑类杀菌剂等。防治效果明显的药剂主要有:43%戊唑醇2000倍、30%氟菌唑2000倍、20%丙环唑800倍、15%三唑酮1000倍、40%多酮800倍等,于豌豆发病初期喷施,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