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位于川滇黔结合部,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也是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近年来,兴文县从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入手,科学制定“确权颁证+行权创新+活权增收”的农村产权改革路线图,通过深化改革,盘活了农村资源,拓宽了农户增收途径。
农户更有安全感
“去年领到了林权证,年底还能拿到土地权证,以后我们不论干什么都更放心了。”仙峰苗族乡大元村村支书李道伦说,以前没有确权颁证,土地权属不清,村里也因此闹过一些矛盾和纠纷。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便是确权颁证。为让广大农民吃下定心丸,兴文县细化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小型水利工程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深化集体林权等5项专项改革方案,目前正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工程经营权以及农房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并推出了金融支持、社会保障、户籍改革三大配套举措,着力破解农民融资难、保障难、进城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完成30%,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确权颁证完成70%,农房产权确权颁证865户。
产权可流转可抵押
“我们组建了三个中心、一个委员会,乡镇设立了交易服务站,各村设有服务点,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网络体系。”县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林权交易中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的成立,激活了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推动了这些资源配置效益和效率优化。
这轮农村产权改革,为缓解农民缺少产业发展资金提供了契机。在确权基础上,兴文县制定了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土地流转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缓解农民抵押难贷款难这一长期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全县累计规范林地流转8.6万亩,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9宗,贷款金额达4438万元。
农民叩开致富门
“村民以土地入股,只需参与日常管护;合作社负责提供种苗,为村里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兴文县共乐镇拖船村村主任李家清说,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村民种起了茵红李,合作社将集体土地按照“双方自愿、公平流转”入股,农户占7成股份,合作社占3成。
兴文县大力推广“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家庭农场)连市场”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0家,专合组织256家,注册家庭农(林)场10家,带动农户7.69万户。其中发展以方竹笋、楠竹笋为主的林产业基地26万亩,以山地乌骨鸡、竹荪等为主的林下特色经济基地4.8万亩,去年产值近2亿元。
改革成效正逐步显现。今年前三季度,文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620元,同比增幅12.4%,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98元,同比增加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