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科协与王大权正在对羊肚菌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兴文县鲵源珍稀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会长王大权“半路出家”从事农业,进行红托竹荪和羊肚菌的栽培、种植、销售。他用了几年的时间,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了一个“土专家”,周围区县的不少人都想来跟着他学习。目前,他所进行羊肚菌菌种的提取,于2014年12月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被受理。
王大权在羊肚菌的菌种采取、液体杂交制种、大田栽培、提质增效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兴文县科协的帮助下,经过三年的技术攻关,他将羊肚菌亩产提高到300斤的种植水平。
半路出家做农业
2007年以前,王大权都在从事无线电的销售和维修,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相对而言,生活条件还算可以。“我一直想从事一项长期的、更有挑战性的工作。”2007年,王大权开始接触食用菌,并前往绵阳市进行食用菌的制种和栽培,在绵阳的半年时间,王大权很认真的学习,后来回到兴文县成立了一个竹荪的专业合作社。当时注册资金30万元,有15个成员,涉及土地面积15亩。
“从事竹荪栽培的成本比较高,风险也比较大。”种植了一年的竹荪后,由于产量提不起来,当时并没有挣到钱,王大权便开始想办法改进竹荪的制种方式,来提高产量。王大权坦言,读书的时候对物理和生物这两门功课比较感兴趣,所以他愿意花精力去研究。
2011年,王大权接触到了红托竹荪,这种竹荪在四川种植的人较少,且产量较低,稍不注意就有绝收的可能。他介绍,由于红托竹荪属于高海拔低温品种,和兴文的地理气候特点刚好相反,只有通过改变该品种的特性才能在当地种植。“驯化品种的特性,让它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王大权多次往返成都、雅安、兴文等地,将当地的土壤拿到成都等地化验,还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查看情况,同时,通过看书和上网查询资料学习,他改进了红托竹荪的制种方式,产量达到了普通竹荪的三倍。
2012年4月,王大权在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凉水井村开始试种了60亩,当年6月份开始采收,原本可以采收10000斤左右的竹荪,遇到洪水只采收了6000斤鲜竹荪,制作成了600斤的干竹荪,一共销售了16万元左右。2013年,他又将基地转移到了大河苗族乡长征村,种植面积达20亩。
改进羊肚菌制种
“我觉得竹荪在市场上的销售开始受到了一定影响,而羊肚菌的行情好了起来,我觉得这块的市场比较有潜力。”王大权说,当时市场上主要销售的是野生羊肚菌,从事羊肚菌种植的人比较少,技术要求较高,风险也比较大。
凭借这两年种植菌类的基础,王大权在外地引进了羊肚菌试种,同时自己制作了菌种,一共栽培了5亩。“我主要是想看看外地的菌种和自己制作的有什么区别。”当年年底,王大权得出的结论是两者皆不适合在兴文种植,亏损了3.5万元左右。
在分析和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后,王大权开始对高原野生的羊肚菌和本地的羊肚菌进行杂交,同时种植了高原羊肚菌,又对杂交和高原羊肚菌进行对比,通过两者多方面的对比分析。2014年,他选择了自己改进过的菌种,当年亩产就达到160斤。
“这个科技含量很高,一旦实验失败,就可能有很大的损失。”对于王大权的努力,兴文县科协协在培训和协调技术人员方面,给予了王大权很大的帮助。后来,王大权又在原来的技术上进行改造,将羊肚菌的产量提高到亩产312斤。并采取了多种种植方式,来预防种植方式单一,而存在的较大的风险。
欲将产量翻倍
鲜羊肚菌和干羊肚菌目前的市场行情分别是60-80元/斤,600-800元/斤。按照2014年亩产150-180斤计算,每亩的产值最低都在9000元左右。这让不少村民看到了产值所在,不少人开始向王大权抛出“橄榄枝”,希望达成合作。然而,王大权拒绝了。“目前,产品一来不算稳定,品质需要提升,二来种植羊肚菌的技术比较复杂,不能盲目扩大规模种植。”王大权坦言,若是有人来学习种植技术,然后再自己发展,他反而不会拒绝。在他看来,这对他和别人都是负责任的表现。
2013年,大河乡东升村4组的刘学兵,在看到王大权实验的羊肚菌和水稻轮种方式,每亩可以有1.6万元的产值后,想把自己家里的5亩土地用于羊肚菌的种植。王大权告诉他,不懂种植技术的话,绝收的可能都有。随后,刘学兵开始在王大权的基地边打工边学习,一个月的收入有2000多元,比自己之前在广东打工的收入还高一点。
“我现在就想把羊肚菌的亩产量再提高一个档次,争取达到亩产600斤左右。”王大权说,每亩180斤的产量已经是比较稳定的了,今年已经将产量提高到了312斤。在学习的两年时间里,刘学兵看到了王大权不断刷新的成绩,打算再在他的基地学习一年再回去自己种。
另外,王大权正在尝试甜枣和羊肚菌的套种,在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的同时,实现每亩9000元的增收。“甜枣在丰产期时,亩产可实现3000斤的产量,按今年的价格计算,有9000元的产值。”王大权说,只有通过不同的尝试,才能稳定产品的性能,以及达到增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