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威远县:奔跑在致富路上的“老姜”与“嫩姜

编辑:Carter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四川威远县:奔跑在致富路上的“老姜”与“嫩姜

  进入四月下旬,天气逐渐变得炎热,上午11点在位于威远县新店镇民付十社的这片坡地上,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路人脸上有些微微的刺痛,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农户们采收的脚步和喜悦。此时,种植大户王永伟正和十余人一起在自家地里收割生姜。新出土的姜在农人们手里被熟练的分拣为老姜、嫩姜,分别装袋、打包后被销往自贡、内江、成都、重庆等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老姜”王永伟:种姜20余年,在土地上“绣花”

  据王永伟介绍,他家从2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生姜,以前村里种姜属于散户种植、经营分散、对市场需求依赖度高,产业并未形成规模。直到2003年,民付村开始推行一套反季节种植自然姜——“锅炉姜”。农户们在覆盖有塑料薄膜的地下埋上水管,加热锅炉将水温升高到50—60℃左右后,利用抽水泵将热水在地下水管中循环流动,使塑料薄膜下的土壤温度始终保持在15—20℃之间。生姜的生长周期极大地缩短,慢则60天、快则40天后就可上市,比普通生姜足足提前了3个多月,一上市就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每年11月前后是生姜的种植期,从云南远道购回的成百上千吨姜种被种在民付村广袤的土地上。村里的生姜产业逐渐做大做强,去年全村生姜销量达到1万多吨,民付村已成为威远名副其实的生姜种植示范基地。

  在行政上民付村隶属于内江市威远县,但用电却属于国网自贡供电公司大安分中心的供区。电网改造前,低电压给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带来不便,抽水泵、打粉机要错峰使用,空调安装后成为摆设。近几年,国网自贡供电公司逐渐加大了对威远三镇(界牌、向义、新店)低电压整治和农网改造的力度,村里的电压再没有问题,随时想用就用,如果市场行情允许,村民们还会考虑将生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嫩姜”左俊:推销土特产,在网络上淘金

  左俊,这位今年6月才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经营一家网店——土老冒特产店。网店开设在民付村十社左俊的家中,依托民付村及周边村落生姜、大头菜等特色种植产业,主要经营新鲜现挖嫩姜、正宗手工泡嫩姜、醋泡姜、麻辣大头菜等系列农家自制土特产。科班出身的他试图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开辟出一条新的致富路。

  虽然网站还处于起步阶段,左俊和他的创业小伙伴们相信: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升级,利用“互联网+”这种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兴经济形态,充分发挥网络在生产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快速将本地出产的新鲜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蕴含着巨大商机。这种发展也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用知识建设家乡、改变家乡。

  左俊直言,“网店生意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电脑,有时顾客在下订单时忽然断电,一笔生意在瞬间就泡汤了。电网改造后很少再出现这种情况,再也不用担心停电影响网上交易了。”

  “老姜”“嫩姜”相互依托,共筑致富路

  在老王的姜地里,前来进货的左俊说道:“嫩姜采收后不好保鲜,如果没有客户及时下单购买,时间稍长嫩姜价格就迅速下跌甚至滞销;有时快递送货太慢,客户收到不新鲜的货品会不满意甚至退货,客户的差评、退货对网店来讲是信誉和钱财的双重损失。电子商务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这一行才明白其中的艰辛。”

  一旁的老王也在感慨:今年姜的收成虽然不错,但由于种姜的人越来越多,产量上来了价格却下跌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太单一,我们产出了好东西却卖不出好价钱。年轻人有知识就是好,创新做电子商务把我们的姜都卖到北京去了,等以后网店做好了肯定能帮我们种姜人一个大忙。

  正如子姜因为有姜母供给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新一代姜农的销售网络也正依托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并借助互联网平台逐渐壮大。为了突破发展中遭遇的困境,左俊想了很多办法:去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借助种植基地名号打响产品知名度、制作多类新鲜嫩姜的衍生产品等等,在“互联网+”这条道路上,他期望走得更远。

  今年,王永伟的姜依然在收割后被商贩就地买下打包运走,而左俊已开始利用网店把姜卖到了北京。两代“姜农”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相互依托、共同成长,渴望利用传统销售模式与电子商务平台的结合筑造出一条新的致富路,而坚强的农村电网则是这条致富路上的有力推手。

    标签: 生姜 种植 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