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临近周末,位于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大水井组的“好农夫”家庭农场里好热闹。听说农场里的葡萄成熟上市,不少县城和周边地区的游客纷纷前来体验采摘乐趣、装袋购买新鲜葡萄。
“今年的葡萄种植算是成功了,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形成影响力。”灾后重建以来,家庭农场经营户主张元超在重建项目的扶持下,积极投入资金和精力,不仅管护30多亩葡萄上市销售,还发展150亩猕猴桃、养殖数万只鸭子,形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经济的同时,也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旅结合、发展致富的路子。
30亩葡萄吸引周边游客
来到“好农夫”家庭农场,一片碧绿的葡萄园映入眼帘:在钢筋搭成的葡萄架下,枝枝蔓蔓的葡萄藤爬满了架子,架子下茂盛的绿色葡萄叶两边,挂满了紫色的葡萄串,紫绿相间煞是好看。
“现在大棚里挂果销售的是第二批了,主要是红提和美人指。”张元超介绍,自从2013年栽种下这些葡萄,他几乎把所有的心血和努力都花在这片大棚里。疏花、疏果、施肥……两年多的精心照料,葡萄终于在今年3月挂果,5月时,第一批葡萄正式出产。
“葡萄成熟了,我们就请亲朋好友帮忙利用网络宣传。好多人都听说这里有个葡萄园,过来玩的时候,顺便买一些带走。”一传十、十传百,在游客们的口口相传中,第一批出产的葡萄顺利销售完毕。不久前,第二批葡萄也成熟上市了。
当日上午11点左右,农场里陆续来了几拨游客在此采摘。
“这串甜得很,拿剪刀来。”游客黄林燕带着孩子来到农场,准备选几斤葡萄带回宝兴娘家探亲。一串串果子新鲜饱满,清甜可口,令黄林燕挑花了眼,本来只打算买一袋的,足足称了三大袋带走。
据张元超介绍,周末假期来的游客比较多,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两三百位游客。由于今年刚刚挂果销售,所以目前农场经营模式采取“入园免费品尝,出园购买按斤称重”的办法,吸引更多人气。
30多亩葡萄,今年挂果亩产能达到2000斤左右,如此多的葡萄,难道不愁销路吗?
“一般葡萄挂果时间长,来农场里玩的游客基本上就能销完。”张元超预计,今年葡萄挂果将一直持续到国庆节后。
种养结合走生态发展路
看着自家农场葡萄园里结满果实,张元超也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2013年4月20日,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让张元超十几年苦心经营的养鸭事业毁于一旦,损失超过百万元。地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扶持下,张元超利用养鸭产生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通过种养结合的形式,种植无公害葡萄。
“地震后也曾经灰心过,想外出打工挣点钱把房子修起就算了。后来,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又觉得还是要做点事业。”政府部门扶持指导,加上双流县种植葡萄的朋友建议,一条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在张元超脑海里逐渐清晰。
“地震前就只是单纯养鸭子,每年都有大量鸭粪产生。现在我养鸭产生的肥料,就直接为葡萄提供养分。”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张元超目前养殖存栏近三万只肉鸭,固定为通威集团提供货源;种植的葡萄也即将从30多亩扩展到50亩左右。此外,在芦山县发展猕猴桃种植的大势影响下,张元超又流转周边土地,尝试猕猴桃种植。
如今,张元超的家庭农场经营有声有色。下一步,张元超还打算利用现有土地,增加餐饮、娱乐项目,发展乡村观光体验旅游,让游客玩得尽兴。“只有大家富起来,我才富得起来。让更多的家乡父老有活儿干、有收入是我最大的心愿”,吴贞琼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口头禅,不理解她的人还误以为这小女孩把话说大了一点。但是,作为对生活在她的公司周边的高屯镇绞便村的村民们而言,她的这句口头禅无疑是一济最好的定心丸。
吴贞琼何许人也,绞便村、特别是这个村的冯家庄自然寨的村民们为什么对她如此尊敬和信赖?这个课题,邱团村的五保户吴华能夫妇最有权力,也最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五保户的吴华能两夫妇,因年老体衰,无力再靠劳动能力寻找经济生活来源,只能靠党和政府发放的一点点特困保证金维系生活。为了不等、不靠、两个老人想到依靠养头把两头猪来增加一点经济收入,路子是想得很好,可是,到哪儿去弄买猪崽的钱呢?
人世间就有“雪中送炭”这种美事,刚刚在冯家庄落户的“黎平县老烟刀农庄”和“黎平县老烟刀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女老总吴贞琼居然体察到了两个老人家的难处,在前来问候的同时,还主动送给两位老人一头生态仔猪喂养,并派公司技术人员或亲自上门指导两个老人科学掌握防疫、管理、和生态喂养知识,在他的无私支助和正确指导下,这头生态商品猪顺利出栏并卖了个好价钱,两位老人得到了两千多元钱之后,拿着一半的钱准备答谢吴贞琼,吴贞琼说,“这钱是你们两位老人的血汗钱,我怎么要您二位的钱呢?我不要。您二老以后还想继续养猪,随时都可以到我的公司里要猪仔,我们都不收钱”。吴华能老人流下了眼泪,他说:“你们免费送我们猪崽,又免费为猪打预防针,养猪有了保障,我们要继续养下去。”
现在两位老人除了每年继续在享受着国家的低保外,每年养猪也能赚到五六千元,生活基本上已经有了保障。
吴贞琼的这一举动出于高屯镇干部群众的意料之外,又在干部与群众的普遍认同的情理之中。吴贞琼此举的品格和作为,还得追本索源,还得从她的童年时代说起,性格决定命运。
吴贞琼1986年3月出生在黎平县高屯镇邱团村。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贞琼自幼聪颖懂事,读书刻苦,对人有礼貌。不幸的是,父亲在她11岁那年去世了,第二年母亲又患癌病而逝。没有了父母,几姊妹只好分别投奔舅舅、伯父,和他们一起生活。
父母早逝,家里变得极其贫穷。姐姐当时只有十三岁,最小的弟弟只有一岁多,全家人的生活全靠姐姐和她承担。吴贞琼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外出打工了。临走那天,外婆对她说:“现在你没爹没娘了,在外要多长几个心眼啊,好好做事,省点钱给两个弟弟读书---”听到这,小贞琼哽咽了。她对外婆说:“我知道的,我要打工赚钱给弟弟上学。”
她到过贵阳、深圳、东莞等地,当过保姆,做过清洁工,进工厂当过工人。家庭的不幸造就了她“不怕、不等、不靠”的坚韧个性,干什么都特别卖力。多年勤劳、吃苦的打工历练,让她积累了一点资金。当得知家乡对返乡创业人员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后,决定还是与丈夫一起返乡创业。
2009年,吴贞琼和丈夫回到家乡,在黎平县城开了一家 “老烟刀食城”民族特色食品餐馆,开始走上自己创业之路。
由于诚实守信,经营得道,生意越做越红火。“老烟刀”这个名字不仅当地人耳熟能详,很多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这一年,夫妇俩净收入就是几十万元,为国家创下10余万元的税收,也为她在创业的道路上挣得了第一桶金。
吴贞琼,继续加快发展的步子,将“老烟刀”注册了商标。
她迈开自主创业的第二个步,是在黎平美丽的八舟河畔,高屯镇的洪家创建建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休闲于一体的“立体农庄”。
洪家庄山清水秀,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2011年,吴贞琼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还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再加上亲戚朋友们的借款,共投筹集资金600余万元,在洪家庄建起了占地170余亩的“黎平县老烟刀农庄”和“黎平县老烟刀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她的养殖繁育基地,已存栏数百头猪,分布在5个大水塘的上千条大鲤鱼在夕阳下活蹦乱跳。
“感谢政府的关怀,给我修了直达农庄的水泥路,方便了游客的到来。我们基地预计要建300个圈,喂养300头母猪,每年预计出栏优质肉猪1600头,这可是笔大收入,再加上农庄的特色餐饮收入,我的借贷就不愁了。” 吴贞琼难掩满心欢喜地说。
与百姓抱团发展,让更多的乡亲有活儿干有收入
吴贞琼说,“她精心喂养的猪,都是本地大花猪与野猪交配的第二代,品种优良。每天吃的都是由水芋、薯藤、玉米、野菜等蔬菜煮的绿色食物,不喂任何饲料,肉质鲜美,市场前景很好,只要坚持喂就能致富。”
为做响品牌,壮大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夫妇俩去年9月将1000头仔猪免费发给洪家庄、下阳团村等地的106户农民饲养,平时还免费为他们的猪治病、传授养殖技术。到猪出栏时,以市场价向他们收购,让养殖农户得到实惠,一步步把乡亲们的从事生态养殖的热情调动起来。
“我一直等着吴贞琼猪仔,她们家的这种猪,肉味鲜美,肉质好,口感好,在市场上能卖得出好价。今年我准备养7、8头,还想约别人一起做呢。”绞便村19组的龙安喜说。
邱团村的吴华能夫妇是五保户,两老人想养猪,可是没钱买猪。吴贞琼听到后,主动从自家的圈里拿出仔猪送给两位老人喂养,当年两位老人卖了这头猪就得到了两千多元,当老人拿着一半的钱准备答谢吴贞琼时,吴贞琼说,“这钱是你们两位老人的血汗钱,我怎要您二位的钱呢?我不要。您二老以后还想继续养猪,随时都可以到我的圈里要猪仔,我们都不收钱”。吴华能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你们免费送我们猪崽,又免费为猪打预防针,养猪有了保障,我们要继续养下去。”现在两位老人除了每年有国家的低保外,每年养猪也能赚到五六千元,生活更有了保障。
“吴贞琼,一位年轻柔弱的侗乡女子,凭着自己执着的追求,无畏的勇气,开辟了一条带领当地百姓共同富裕的绿色通道。用自己的行动攒积着一点点、一滴滴实实在在的成绩,成功地展现了当代女性“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最美精神和风采。”高屯中学的陆福才说。